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頌古二十五首 其二一

〔宋朝〕 釋崇嶽

百丈狸奴面,溈山鬼眼睛。 見人空解笑,弄物不知名。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詶孟十二新居見寄

    大道本夷曠,高情亦沖虛。 因隨白雲意,偶逐青蘿居。 青蘿紛蒙密,四序無慘舒。 餘清濯子襟,散彩還吾廬。 去歲登美第,策名在公車。 將必繼管蕭,豈惟躡應徐。 首夏尚清和,殘芳遍丘墟。 褰幃蔭窗柳,汲井滋園蔬。 達者貴知心,古人不願餘。 愛君蔣生逕,且著茂陵書。

    陸長源 唐宋诗
  • 堋口逢友人

    艱難別離久,中外往還深。 已改當時法,空餘舊日心。

    盧殷 唐宋诗
  • 望喜驛別嘉陵江水二絕 一

    嘉陵江水此東流,望喜樓中憶閬州。 若到閬中還赴海,閬州應更有高樓。

    李商隱 唐宋诗
  • 與崔渥冥會雜詩 八

    目斷魂銷正惘然,九疑山際路漫漫。 何人知得心中恨,空有湘江竹萬竿。

    湘妃廟 唐宋诗
  • 敦煌廿詠(並序) [附]題隱士詠[三七]

    青溪逐水薫漁樵,策杖褰衣屢驀橋。 鳥坐春池雙影近,人呼幽谷兩聲遥。 祥煙五色飛仙電,瑞草千藂(叢)間藥苗。 河畔曲肱而取飲,嫌煩且棄樹中瓢。 ([一]以上詩凡六寫本,其原編號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卷末多《題隱士詠》一首,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學生劉文端寫記」一行。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僅存第一首,不校。 甲卷題作「敦煌古蹟廿詠」,乙卷「廿詠」作「二十詠」。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三]原卷無「向」字,依乙、丙、丁三卷補。 [四]「二」,甲卷作「三」。 [五]「短」下原卷有「見」字,依乙、丙、丁三卷刪。 [六]乙、丙、丁二卷無「矣」字。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八]原卷殘缺處,元用甲、乙、丙、丁四卷補之。 凡校補字,均括以[],如[也自鳴]和以下括弧內均是。 [九]「鼓」,甲、乙兩卷作「轂」。 [一○]「尋」,甲卷作「看」。 [一一]詩題丁卷作「靈巖莫高窟詠」。 [一二]「剎」,原卷作「日」,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三]「指」,甲卷作「至」。 [一四]「甦」字原闕,據甲、乙兩卷補。 丙、丁卷「甦」作「蘇」。 [一五]「走」原作「奏」,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六]「迴」,乙卷作「還」。 [一七]「色」,甲卷作「素」。 [一八]「含」,丁卷作「合」。 [一九]「塞」原作「賽」,依丙、丁卷改。 [二○]詩題丙、丁兩卷標作「瑟瑟監詠」。 [二一]此句甲卷作「爲懸寶蓋髪」。 [二二]甲卷有三處異文:第一句「昔時」作「昔日」,第二句「遺廟」作「唯廟」,第六句「墳傍」作「其傍」。 [二三]「臺」,甲卷作「樓」。 [二四]「坐」原作「作」,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五]「轉」,甲、丙兩卷作「盡」。 )([二六]甲卷有兩處異文,第二句「與此」作「以此」,第三句「一州」作「州縣」。 [二七]「三」原作「一」,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甲、丙、丁三卷補。 [二九]「嫩」原作「嬾」,依丁卷改。 [三○]「新」原作「連」,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散」。 [三二]「王」原作「往」,依丙、丁兩卷改。 [三三]「鴻」,丙、丁兩卷作「虹」。 [三四]「徑」,丙、丁兩卷作「堠」。 [三五]「生」原作「空」,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六]「量」原作「兩」,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七]《題隱士詠》原載丙卷末,兹亦移錄附於後。 )。

    敦煌人作品[一] 唐宋诗
  • 留別女道士

    每恨塵中厄宦塗,數年深喜識麻姑。

    崔致遠 唐宋诗
  • 夏至避暑北池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羣物,獨遊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韋應物 唐宋诗
  • 雜興 其四

    殘暑辭遥夕,初凉澹蕭辰。 燕索西飛伴,雁作南來賓。 霽巒靜矗矗,遠水清鱗鱗。 由來摇落恨,先付長年人。

    宋祁 唐宋诗
  • 次韻范幹聞畫眉鳥聲

    春風著意舞長楊,中有珍禽口尚黄。 曾聞章臺看眉嫵,故應學得漢家粧。

    史浩 唐宋诗
  • 題陳伯予主簿所藏秦少遊像

    晚生常恨不從公,忽拜英姿繪畫中。 妄欲步趨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陸游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