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租有約不相違,比著豐年數已虧。 一飽分明郎首賜,幾曾刺口問抽卑。
无
其他无
〔宋朝〕 陳造
田租有約不相違,比著豐年數已虧。 一飽分明郎首賜,幾曾刺口問抽卑。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琴奏龍門之綠桐,玉壺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 胡姬貌如花,當鑪笑春風。 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欲安歸。
東水將孤客,南行路幾千。 虹翻潮上雨,鳥落瘴中天。 謫去寧留恨,思歸豈待年。 銜杯且一醉,別淚莫潸然。
霅谿灣裏釣漁翁,舴艋爲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歎窮。
一簇青煙鎖玉樓,半垂闌畔半垂溝。 明年更有新條在,繞亂春風卒未休。
中秋月滿盡相尋,獨入非煙宿禁林。 曾恨人間千里隔,更堪天上九門深。 明涵太液魚龍定,靜鏁圓靈象緯沈。 目斷枚臯何處在,闌干十二憶登臨。
舊國多陵墓,荒涼無歲年。 洶湧蔽平岡,汩若波濤連。 上世千金子,潛臥九重泉。 松柏剪無餘,碑記滅罔傳。 葬於不毛地,咸謂楚先賢。 事盡情可識,使人心悵然。
知君桃李遍成蹊,故託喬林此處棲。 雖然灌木凌雲秀,會有寒鵶夜夜啼。 (〖1〗以上十三首詩從伯二五五五殘卷中錄出。 第一首下題名馬雲奇。 因爲這些詩格調相似,其中有多首詠及被吐蕃拘繫之事,故可定爲一人作品。 這個殘卷中還有五十九首伕名詩〖已編入第二卷〗,也是唐代中期我國國內民族戰爭中被吐蕃拘繫的敦煌漢族人所寫。 這些詩,過去未見著錄,《全唐詩》也沒有收入。 有三生前在巴黎圖書館將這一殘卷全文錄出,以後又作過整理加工,惜未最後定稿。 現據舒學同志的整理稿校對後輯入本卷。 〖2〗馬雲奇的生平目前雖無資料可查,但從這十三首的內容來看,尤其是從第一首《懷素師草書歌》所寫的懷素情況來看,詩的寫作時間與卷二那五十九首伕名詩大致相近,即在公元七五八--七八一年吐蕃逐漸侵吞河隴地區,而西州、沙州尚爲唐軍堅守之時。 (對馬雲奇詩及卷二無名氏殘詩集的作者近年有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 現摘錄柴劍虹、潘重規的文章如次,以供參考。 〖3〗)(柴劍虹《敦煌伯二五五五卷「馬雲奇詩」辨》〖刊《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四年第二輯〗認爲,伯二五五五卷中馬雲奇的詩只有《懷素師草書歌》一首,其餘十二首與另外五十九首一樣,均是一位佚名的落蕃人所作。 他指出,該卷第一部分正面抄唐人詩一百五十六首,文兩篇,背面抄詩三十二首,應是唐人詩文選集殘卷。 從抄寫情況看,正面顯係一人筆跡。 那五十九首坆名詩抄寫格式稍異,大多數詩題完整,且高出一格抄,內容又緊密銜接,作者自抄的可能性很大。 背面所抄,署名馬雲奇的只有《懷素師草書歌》一首,此詩詩題低兩格抄,署名又和詩題空兩格,且用大字抄寫。 《白雲歌》等十二首抄於此詩之左,並無署名,而且馬上改變了抄寫格式,字體也縮小了一倍,詩題頂格。 這十二首詩從抄寫格式到內容、風格均與馬雲奇《懷素師草書歌》迥異,卻與寫卷正面那五十九首佚名詩連貫一氣。 他將兩組詩相比較後,認爲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作者身世相同,詩的內容一致;第二,有些詩句極爲相仿,似出一人之手,兩組詩可能爲同一人所作。 他並推測這兩組詩的作者,可能即爲緊接前五十九首詩抄錄劉商《胡笳十八拍》後又自加一拍的「落蕃人毛押牙」。 關於馬雲奇,柴劍虹考證其《懷素師草書歌》應作於大曆六年冬至九年春之間。 並推測其可能到過河西一帶,蘇聯藏敦煌殘卷中有岑參《敦煌馬太守後亭歌》,這位馬太守是否馬雲奇,尚有待確定。 〖4〗潘重規《敦煌唐人陷蕃詩集殘卷作者的新探測》〖刊一九八五年六月出版的《漢學研究》第三卷第一期〗一文,爲作者在巴黎國家圖書館東方稿本部披閱敦煌原卷後寫成,也認爲馬雲奇是陷蕃詩集作者之一的說法是錯誤的。 潘文指出伯二五五五卷鈔寫詩文很多,也很雜亂。 馬雲奇《懷素師草書歌》後是沒有作者姓名的《白雲歌》等詩,前者字體較大,後者較小,並非同一人所書。 因此,不可根據前一首詩的作者,便牽連以下沒有作者姓名的詩篇歸屬爲同一人作品。 潘文進而考察了懷素的生平,考定其生於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 馬雲奇詩云:「懷素纔年三十餘,不出湖南學草書。 」可推知此詩作於早年未出湖南時,馬的年齡顯然超過懷素。 敦煌陷蕃在建中二年,其時馬雲奇應已是六十以上的老翁。 但仔細抽繹十二首陷蕃詩及另一組五十九首作品,作者應是盛年的男兒,詩中全沒有流露老翁的口吻。 因而確定《白雲歌》以下十二首不可能是馬雲奇所作。 同時,潘文也推測七十餘首陷蕃詩的作者可能是「落蕃人毛押牙〖衙〗」。 ))。
心地須教合死灰,藏機泯跡絕梯媒。 芳蘭祇爲因香折,良木多從被直摧。 寒逼花枝紅未吐,日融水面綠全開。 支頤獨坐經窗下,一片雲閒入戶來。
人救眼前急,何曾利益心。 愚迷終淺見,達者智高深。 苦行須知應,餘憂力不任。 經書無限意,稽古便同今。
客中乍喜暄風回,徐行東郭嘉惟梅。 蕭蕭千竿繚秀色,粲粲萬玉明芳蕤。 海山飛仙墮萼綠,珠璫縞袂令人疑。 須臾四山下倒景,華姿照眼無纖疵。 主人才氣世所知,意謂澹坐徒爾爲。 杯槃錯落光陸離,與客揖此玉一圍。 鏘然韻語壓鄒枚,清思徹骨歌無歸。 它時尚容嗣此賞,冠巾亂插無迎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