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書催發太頻頻,千騎東來喜望塵。 不爲尋芳寧較晚,固應入境便頒春。 風和漸覺旌旗轉,野曠遥聞鉦鼓新。 千里嗷嗷方待哺,自慙何以慰斯民。
无
其他无
〔宋朝〕 虞儔
詔書催發太頻頻,千騎東來喜望塵。 不爲尋芳寧較晚,固應入境便頒春。 風和漸覺旌旗轉,野曠遥聞鉦鼓新。 千里嗷嗷方待哺,自慙何以慰斯民。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羨君東去見殘梅,惟有王孫獨未回。 吳苑夕陽明古堞,越宮春草上高臺。 波生野水雁初下,風滿驛樓潮欲來。 試問漁舟看雪浪,幾多江燕荇花開。
朝空笭箵去,暮實笭箵歸。 歸來倒卻魚,挂在幽窗扉。 但聞鰕蜆氣,欲生蘋藻衣。 十年佩此處,煙雨苦霏霏。
四周寒暑鎮湖關,三臥漳濱帶病顏。 報國雖當存死節,解龜終得遂生還。 容華漸改心徒壯,志氣無成鬢早斑。 從此使歸林藪去,更將餘奉買南山。 (見海寧吳騫《拜經樓詩話》卷二第十七條。 同治《增修宜興縣壹》卷十《藝文志》亦載之。 )(又見《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卷九九《善權洞部》。 )(〖1〗《拜經樓詩話》卷二:「唐李蠙詩世不多見。 宜興善卷二毅題石壁一首曰〖詩畧〗。 蓋蠙太和時嘗見白龍於此,其詩尚有元和遺音。 蠙本名虬,將赴舉,夢名上添一畫成虱字,及寤,曰:『虱者,蠙也。 』乃更名,果登第。 皆可補《全唐紀事》之遺。 」望按:《全唐文》卷七八八收李蠙《請自出俸錢收贖善權寺事奏文》一篇,畧謂「寺在縣南五十里離墨山,是齊時建立。 ……寺內有洞府三所。 號爲乾洞者,石室通明處可坐五百餘人,稍暗處,執炬驗入,不知深淺。 ……洞門直下便臨大水洞,潺湲宛轉,湍瀨實繁,於山腹內漫流入小水洞。 小水洞亦是一石室,室內水泉無底,大旱不竭。 洞門對齋堂廚庫,似非人境。 洞內常有雲氣昇騰,云是龍神所居之處。 臣大和中在此習業。 ……臣懷此冤憤近三十年。 ……今請自出俸錢依元買收贖,訪名僧主持,教化同力,卻造成善權寺。 ……」誠如此文所云,大和中李蠙曾於此習業,三十年後始出俸錢收贖,推其時當在壹宗咸通中。 然則題此詩於寺壁,要亦咸通間事矣。 )。
沾牙舊姓餘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 (《清異錄》四)。
愍冊追榮極,攢宮改卜良。 玉衣秋自冷,銀海夜偏長。 浪隔三山藥,香空九子堂。 雲陵西望遠,嵩樹鬰蒼蒼。
十載幽居安綠野,一麾出守擁朱轓。 華堂不聽紅兒唱,凈几唯聞黄嬭言。 庭下芝蘭方鼎盛,胸中梨棗已長存。 梅花欲報和羹信,故遣清香到壽樽。
之子方妙齡,耻爲聾俗化。 三年游梅溪,燈火讀深夜。 男兒四方志,萬里思高跨。 願如芝與蘭,毋媿古諸謝。
宣華無樹著啼鶯,惟有摩訶春水生。 故老能言當日事,直將宫錦裹宫城。
明日大夫,何日卿兮。 有蒼其佩,禮官清兮。 匪朝伊夕,九繁纓兮。 名遂身退,綿千齡兮。
名似龍肝爾,實如雞肋然。 言之爲下汗,愛者至垂涎。 兒輩喜忘寐,臧徒舞欲顛。 未深知我意,再拜賀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