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紗扇

〔唐朝〕 王質

八字囘環字字精,一規孤月半銖輕。 只應來自鮫人室,風動猶聞細浪聲。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又酬曉燈[離暗]室五首 四

    楚僧話寂滅,俗慮比虛空。 賴有殘燈喻,相傳昏暗中。

    戴叔倫 唐宋诗
  • 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祜

    暖雲如粉草如茵,獨步長堤不見人。 一嶺桃花紅錦黦,半溪山水碧羅新。 高枝百舌猶欺鳥,帶葉梨花獨送春。 仲蔚欲知何處在,苦吟林下拂詩塵。

    杜牧 唐宋诗
  • 觀太常奏新樂

    大君膺寶曆,出豫表功成。 鈞天金石響,洞庭弦管清。 八音動繁會,九變叶希聲。 和雲留睿賞,熏風悅聖情。 盛烈光韶濩,易俗邁咸英。 竊吹良無取,率舞抃羣生。

    孔德紹 唐宋诗
  • 敦煌唐人詩集殘卷考釋

    右詩五十九首,鈔寫在伯二五五五卷,按其內容和編次,當是一個作者的詩集,可惜這個作者的姓名不可考了。 這五十九首詩所表現的時間和地點,是在某一年的冬天,作者被吐蕃所俘虜,從敦煌經過陽關的南面進入退渾國界,便折向東南行,第二年夏天到達青海。 在青海附近好像停留了一個較短的時期,到了秋天,又經過赤嶺、白水被挾到臨蕃。 在臨蕃,大約住了一年多的時間(從第二年秋住到第四年春)。 作者被吐蕃俘虜的年代,是可以根據上述行程作推測的。 從敦煌入退渾國,又經赤嶺到臨蕃,這些地方,正值短時期的被吐蕃侵擾或占據。 所以作詩的年代,不應早於走元七六○年放棄安西四鎮以前,也不能晚的七八五年敦煌陷蕃以後。 作者最後所經過和被囚繫的地方:赤嶺、白水和臨蕃,都在隴西郡的鄯城,赤嶺一向是唐蕃交界上互市的地方,還立有交界碑。 白水是唐兵駐守的地方,叫做綏戎職。 可是作者在白水看到的是「漢家封壘徒千所,失守時更歷幾春。 」「今時百草遍城陰,隤墉窮巷無人迹,獨樹狐墳有鳥吟」,則又應該是在鄯城陷蕃的時候。 按公元七四一年吐蕃曾攻陷鄯城的振武軍,七六三年,隴州全部陷入吐蕃。 所以,若作進一步的推求,這些詩頗有可能是七四一--七六三的二十二年間之內或稍前時代的作品。 作者「夢到沙州奉懷殿下」一詩很重要,也很難解。 因爲在封建時代對所「奉懷」的稱「殿下」不應是對將軍或主帥的稱呼,也不可能是皇帝,難解就在這個地方。 考《新唐書》卷八十《太宗諸子列傳》和卷二百十六《吐蕃列傳》,信安王李禕曾在七二七--九年間,奉詔與「河西隴右」諸軍攻吐蕃,拓地至千里,因此,我頗疑猜作者所奉懷的殿下,就是信安王李禕。 這一推測如不錯,則作者被俘的年代,度該是七二七--七六三年中間。 作者的身世,據《春日羈情》詩說「童身方剃削,弱冠導羣迷。 儒釋雙披玩,聲名獨見躋」。 《晚秋羈情》詩又說「悄焉獨立思疇昔,忽爾傷心淚旋滴。 常時游涉事文華,今日羈縲困戎敵」。 可見是一個學通儒釋,頗有文華的人,所以能夠被來到沙州的這位「殿下」「李禕」所賞識,叫他做了僧官或隨從官員。 但不幸被吐蕃所俘虜。 被俘的原因不明白,由於同時被俘的人不少,可能是以地方人民和僧道的代表資格,去與吐蕃軍議和,因而被虜的。 作者到了臨蕃好久,才知道被囚繫的當中有他幾個老朋友,只是「咫尺不相見」。 也是爲了「非論阻礙難相見,亦恐嫌猜不寄書」。 還有敦煌的一個押牙四寂,却不幸死在那裏了。 作者的思想並不高超,只是哭愁、哭病、思念家鄉,幾乎在每首詩裏都要「斷腸」。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雖說偶爾流露出了「觸槐常有志」的話,但接着就說「折檻爲無蹊」,所希望的只是逃跑,或者「縲絏儻逢恩降日」。 對朋友則坦直的說出「一介耻無蘇子節,數回羞寄李陵書」的話。 從這些表現,可以推斷作者只是一個軟弱文人(或僧人),並沒有什麼較明顯的民族思想和氣節。 但是就唐代吐蕃史料的缺乏來說,這些詩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可是,這個詩集爲什麼又傳到敦煌呢? 因此,頗疑作者終于脫離了吐蕃的縲絏,回到敦煌。 或者是信安王李禕等在恢復了鄯城失地(石堡城)的時候,把他們解放出來。 右詩十三首,格調均相似,除第一首外,又皆咏落蕃事,故可定爲一人作品。 第一首下題馬雲奇名。 作者殆即馬雲奇。 馬雲奇的年代和事迹無考。 把第一首《懷素師草書歌》和李白的《草書歌行》(《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卷八)相比較,可以推斷他是開元、天寶年間人,他的落蕃是在公元七八七年安西、北庭陷蕃以前,而不是在以後。 馬雲奇的詩格較高,風節亦烈。 當他被吐蕃拘繫的時候,他時常想到他和敵人的鬬争。 他惋惜的是「戰苦不成功」,所以懷念祖國以外,還常想「可能盡忠節,長遣困西戎」。 他的思想和節操似比前一佚名落蕃人高一等。 原載《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四年第二輯。

    王重民 唐宋诗
  • 雪中偶成 其二

    歉歲多流冗,邦侯喜鄧来。 雪除驚臘盡,耕近樂春回。 郊野猶同色,江天已半開。 短衣難揜脛,誰說少陵哀。

    潘良貴 唐宋诗
  • 觀曹壽卿上舍詩軸題其後 其一

    君詩字字敵雙南,直把驪珠取次探。 李杜盟寒誰共主,曹劉機淺不須參。 囊中句好緣多愛,天外心歸計飽諳。 讀罷長編知雋永,自然齒頰带餘甘。

    陳棣 唐宋诗
  • 彥博見和暑中之作殊有新功復用韻謝

    風雅有正宗,太山視丘垤。 識者了珉玉,不爾遠堯桀。 咸韶久不作,日月遭薄蝕。 空谷閉窈窕,市倡矜半額。 誰知三百篇,學仙要仙骨。 二南俱賢聖,展卷神已接。 孝子或失愛,淑婦有不答。 微言出宛轉,幽憤破藴結。 側耳無絃音,策策風振葉。 少陵乃冢嫡,豈止論瓜葛。 涪翁異代友,俱作蟬蛻殻。 鼓旗付後山,掌股戯孟獲。 眼明見賢宗,我欲焚破篋。 明珠不易得,收功在勤苶。 一洗蛙與黽,騷壇許授職。

    李流謙 唐宋诗
  • 依韻和雍丘尉王秘校見寄

    東瞻杞國城,半日鳥飛程。 度雁不曾下,新文誰寄評。 舊年因使至,秀句欲人驚。 聊效題齋壁,先賢亦以旌。

    梅堯臣 唐宋诗
  • 歲暮

    案間官曆喜更端,鬢畔羅旛巧耐寒。 篩辣擣香篘臘酒,染紅絲綠簇春盤。 衰容未覺餘年迫,佳日猶思一笑歡。 太息兒童癡過我,鄉儺雖陋亦爭看。

    陸游 唐宋诗
  • 寄題鄒公橋

    吾儕一事辦不曾,鄒公一橋了此生。 省齋先生三大字,此橋便有千載意。 今年天亦與護持,桃花春水不多肥。 濟川題柱吾無夢,夢借新橋作釣磯。

    楊萬里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