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赴任嘉州初登棧道寄題姜潛至之讀易堂

〔宋朝〕 石介

我不從官君下第,其間險易兩何如。 連雲棧外四千里,讀易堂中一帙書。 慈母含飴垂禿髮,先生懷道接茅廬。 莫將清淚頻頻灑,蜀道之難欲上初。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江行無題一百首 七十

    幽思正遲遲,沙邊濯弄時。 自憐非博物,猶未識鳧葵。

    錢起 唐宋诗
  • 令狐相公見示新栽蕙蘭二草之什兼命同作

    上國庭前草,移來漢水潯。 朱門雖易地,玉樹有餘陰。 豔彩凝還泛,清香絕復尋。 光華童子佩,柔軟美人心。 惜晚含遠思,賞幽空獨吟。 寄言知音者,一奏風中琴。

    劉禹錫 唐宋诗
  • 白龜城

    城堞千尋險,池隍十里餘。 樓臺侵漢宇,鼓角動郊墟。 羆虎三軍擁,壺漿萬戶舒。 急須修表進,天意欲何如? (《嘉慶涇縣志》三十二《詞賦》)。

    左匡政 唐宋诗
  • 詩(幷序) 十七

    傍看數箇大憨癡,造宅舍擬作萬年期。 人人百歲乃有一,縱令長命七十稀。 少少撩亂死。 □□□□期却半,欲似流星光暫時。 中途少少遼亂死,亦有初生嬰孩兒。 無問男夫及女婦,不得驚忙審三思。 年年相續罪根重,月月增長肉身肥。 日日造罪不知足,恰似獨養神猪兒。 不能透圈四方走,還須圈裏待死時。 自造惡業還自受,如今痛苦還自知。 (以上十八首均錄自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一。 張氏所據本爲斯七七八、斯五七九六、斯五四七四、斯一三九九卷,幷以《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王梵志詩集》參校。 )(按:本卷所錄王梵志詩,皆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另曾參校《大正藏》本及《敦煌掇瑣》。 錄詩的原則是,儘可能地保持王詩的原貌。 凡原文可通者,儘可能保持原文。 原文顯誤,張氏所改爲無可移易者,即予改正。 原文雖誤,張氏所作改動尚難成定論者,則仍保留原文,而以張說附收其下。 各本有異文者,擇其善者爲正文,異文注出「一作某」。 張錫厚爲王梵志詩的校錄、寫定作了十分可貴的努力,本卷充分利用了他的成果,筆者只在少數詩章的分篇及文字的定奪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是應該在這裏說明的。 )。

    王梵志 唐宋诗
  • 火後借居君子亭書事四絕呈粹翁 其三

    斫竹和梢編作籬,微風如在竹林時。 無人來訪龐居士,晚日疏陰光陸離。

    陳與義 唐宋诗
  •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其三二○

    非默而默,不言而言。 鑿混沌朴,决崑崙源。 萬像總持句,諸塵三昧門。 法法心心成佛事,華華葉葉受春恩。

    釋正覺 唐宋诗
  • 王彥行送櫻桃

    香英狼籍了無餘,償我殘春一斛珠。 猶带微酸餉佳客,爲嫌啼鳥啄紅膚。

    朱松 唐宋诗
  • 題陳天予國正借軒

    子猷昔借宅,餘地著霜筠。 君今地無隙,乃復借諸鄰。 開窗羅萬箇,傾蓋如相親。 輕風韻蕭瑟,密雪乘珠珍。 行當享清絕,寧問誰主賓。 人生空洞間,千畝納渭濱。 胡爲徇目力,咫尺分參辰。 便當混物我,一視無越秦。 還以賞君軒,借與不借均。 比意識者會,君無語俗人。

    史浩 唐宋诗
  • 寄徐廣文

    自我還荒徑,知君返寓居。 秋來曾醉否,月下有詩無。 兩地成千里,相看不一書。 可能忘舊債,五字當追須。

    鄧深 唐宋诗
  • 夏夜大雨

    西風響樹聲颾颾,暮雲勢作蛟龍逃。 玄冥夜半挽銀漢,翻寫到地奔驚濤。 萬聲傳空震且怒,草木股慄皆悲號。 吾聞閔民望歲者,辛勤必與豐年遭。 即今麥孕苗欲秀,得失相去懸秋毫。 沛然一雨決豐歉,誰謂天鑒徒高高。

    廖行之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