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宋朝〕 傅伯成

歲晚松篁期苦節,春光桃李任多情。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夢仙

    昨宵魂夢到仙津,得見蓬山不死人。 雲葉許裁成野服,玉漿敎喫潤愁身。 紅樓近月宜寒水,綠杏搖風占古春。 次第引看行未徧,浮光牽入世間塵。

    項斯 唐宋诗
  •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張說 唐宋诗
  • 奉和岳州山城

    郡館臨清賞,開扃坐白雲。 訟虛棠戶曙,觀靜竹簷曛。 懸榻迎賓下,趨庭學禮聞。 風傳琴上意,遙向日華紛。

    張垍 唐宋诗
  • 齊 小兒執燭

    謝公情量已難量,忠宋心誠豈暫忘。 執燭小兒渾放去,略無言語與君王。

    孫元晏 唐宋诗
  • 江陵寄翰林韓偓學士

    久住荆溪北,禪關挂綠蘿。 風清閑客去,睡美落花多。 萬事皆妨道,孤峰謾憶他。 新詩舊知己,始爲味如何。

    貫休 唐宋诗
  • 示諸姪

    莫問年將朽,加餐已不多。 形容渾瘦削,行止強牽拖。 死也何憂惱,生而有詠歌。 侯門終謝去,却埽舊松蘿。

    齊己 唐宋诗
  • 前言

    有三(重民)據敦煌殘卷補《全唐詩》的整理工作,曾化過二十多年的心血。 按照原來計劃,全稿分爲三卷:「卷一均有作者姓氏,專補《全唐詩》;卷二均失作者姓氏,凡殘詩集依集編次,凡選詩(指單篇的)依詩編次;卷三爲敦煌人作品(詠敦煌者如《敦煌廿詠》亦入此卷)。 」其中卷一曾以《補全唐詩》爲題,發表於《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六三年第三期。 卷二、卷三的遺稿,雖已基本就緒,則因他不幸逝世,未能最後定稿。 在他生前,曾將其中一部份請王堯同志校閱;有三逝世後,又經舒學同志整理,題爲《敦煌唐人詩集殘卷》,發表在《文物資料叢刊》第一期(一九七七年)上。 最近,我在整理有三輯錄的敦煌殘卷詩集時,又發現了《補全唐詩》卷一漏編的有作者姓氏的詩,一是李翔的《涉道詩》,據有三生前考定,李翔生活的時代比韓愈稍晚;另一即馬雲奇被吐蕃俘虜時寫的紀行詩,已收入《敦煌唐人詩集殘卷》。 此外還有原來擬編入《補全唐詩》卷二、卷三的部份已輯錄的遺稿,其中有「殘詩集」、「單篇」詩,還有「敦煌人作品」。 現依照有三生前計劃,重新整理,並將發表於《文物資料叢刊》部份亦一併輯入各卷,並改了其中未校出的錯字。 按照有三原來計劃,本拾遺編次如下:卷一殘詩集(《補全唐詩》漏編)李翔《涉道詩》(伯三八六六)廿八首馬雲奇詩集殘卷(伯二五五五)十三首卷二佚名的詩殘詩集(伯二五五五)五十九首王昭君怨諸詞人連句(伯二七四八)一首謁法門寺真身五十韵(伯三四四五)一首無題(斯五五五八)一首卷三敦煌人作品敦煌廿詠並序附一首共二十一首凡六寫本,其原編號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背)詠敦煌詩(伯五○○七)三首每種詩題下註明所據卷子號碼,有兩個寫本者,亦一一註明,連同校記文字,附各詩之後。 詩有異文,略作校勘;原有錯字,用括號註出,不清楚的字,用方框表示。 但敦煌殘卷的詩,鈔寫多用俗字,如「軀」作「𨈬」,「鎖」作「鏁」,此外還有「總」字常作「惣」,「閉」字常作「閇」,今即逕改,不加註。 在整理工作中,借力於舒學同志的《敦煌唐人詩集殘卷》整理稿不少;馬蹄疾同志對整理工作提了建設性的意見,並爲校讀了前言;初稿寫出後,請陰法魯同志校閱,給我提出了很好的意見,並校出一些錯誤的字;《中華文史論叢》編輯同志爲此稿發表作了很多工作,謹一併在此致謝。 整理工作中所校錄文字,有不當之處,誠望指正。 劉脩業記於有三逝世五週年祭時公元一九八○年四月十六日此整理稿初次發表時,對伯二五五五卷馬雲奇詩及佚名詩的考定與分析,是採用舒學同志的原序,撮要迻錄附於詩後。 有三生前對這些詩亦有考釋,似覺得對這七十二首詩的寫作背景及所反映時代特色的考定與分析較爲符合實際,故此次編集時,已請本書責任編輯將馬雲奇及佚名詩後的說明作了修訂。 劉脩業一九八三年一月三日又記。

    王重民輯錄,劉脩業整理。 唐宋诗
  • 再和宰公二首 其二

    斗樞不見走蛇金,萬里晴空無寸陰。 郗扇雖交更揮汗,嵩車才出輒成霖。 詩如翻水驚黄絹,力可迴天在赤心。 百里敢煩天下手,豐年無事但鳴琴。

    鄧肅 唐宋诗
  • 次韻彥高暮春書事

    平生漫浪老清暉,卻掃丘園屬少微。 世亂傷心青眼舊,天涯流淚白雲飛。 羈愁只憶中山酒,貧病長懸子夏衣。 澤畔行吟誰念我,祗應形影自相依。

    劉著 唐宋诗
  • 國清寺

    紺宇初成國已清,千靈慈護屬仁明。 山僧了得真空觀,好續爐薰傲太平。

    葉清臣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