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渚問吳潮,吳門想洛橋。 夕煙楊柳岸,春水木蘭橈。 城邑高樓近,星辰北斗遙。 無因生羽翼,輕舉託還飆。
无
其他无
〔唐朝〕 崔融
洛渚問吳潮,吳門想洛橋。 夕煙楊柳岸,春水木蘭橈。 城邑高樓近,星辰北斗遙。 無因生羽翼,輕舉託還飆。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聞道花門將,論功未盡歸。 自從收帝里,誰復總戎機。 蜂蠆終懷毒,雷霆可震威。 莫令鞭血地,再濕漢臣衣。
靜憶溪邊宅,知君許謝公。 曉霜凝耒耜,初日照梧桐。 澗鼠喧藤蔓,山禽竄石叢。 白雲當嶺雨,黃葉繞階風。 野菓垂橋上,高泉落水中。 歡榮來自間,羸賤賞曾通。 月滿珠藏海,天晴鶴在籠。 餘陰如可寄,願得隱牆東。
自得山公許,休畊海上田。 慙看長史傳,欲棄釣魚船。 窮巷殷憂日,蕪城雨雪天。 此時瞻相府,心事比旌懸。
空閨滅燭後,羅幌獨眠時。 淚盡腸欲斷,心知人不知。
君子勿鬱鬱,聽我青蠅歌。 人間少平地,森聳山嶽多。 折輈不在道,覆舟不在河。 須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叔孫毀仲尼,臧倉掩孟軻。 蘭艾不同香,自然難爲和。 良玉燒不熱,直竹文不頗。 自古皆如此,其如道在何。
碧叢叢,高插天,大江翻瀾神曳煙。 楚魂尋夢風颸然,曉風飛雨生苔錢。 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猨。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溼雲間。
十年學道苦勞神,贏得尊前一病身。 天上故人皆自貴,山中明月獨相親。 客心淡泊偏宜靜,吾道從容不厭貧。 幾度臨風一回首,笑看華髮及時新。
欲辭松月戀知音,去住多同羈鳥心。 秋盡書窗驚白髮,晚衝霜葉下青岑。 大河風急寒聲遠,高嶺雲開夕影深。 別後寂寥無限意,野花門路草蟲吟。
江上春來早可觀,巧將春物妬餘寒。 水苔共繞留烏石,花鳥爭開鬬鴨欄。 佩勝芳辰日漸暖,然燈美夜月初圓。 意隨北雁雲飛去,直待南州蕙草殘。
夫妻擬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箇,小弱未中使。 衣破無人縫,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來,不肯縫補你。 入戶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遺啾唧,阿娘嗔兒子。 家內既不和,靈神(張將二字互乙)不歡喜。 後母即後翁,故故來相值。 [□□□□□],故來尋常事。 欲得家裏知,孤養小兒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錄自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劉復輯《敦煌掇瑣》三○,原件編號爲伯三四一八。 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參校。 張氏另參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蘇二八五二卷點校。 )(按:劉復《敦煌掇瑣》目錄謂此卷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據以選錄十首。 今將童氏未錄者全部錄出,合計共得詩四十二首,不及劉氏所言之數,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劉氏於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寫完。 」然細審詩意及押韻,似第十七句脫去,全詩已抄完。 原卷首殘尾不殘。 按:上錄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錄五言詩,原皆不題作者。 張錫厚考爲王梵志作。 然此組詩內容與王梵志詩有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討論。 今姑從張說,錄存於王詩之末,以俟考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