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一變荷生成,況是三傳不朽名。 美譽早聞喧北闕,頹波今見走東瀛。 鴛行既接參差影,雞樹仍同次第榮。 從此青衿與朱紫,升堂侍宴更何營。
无
其他无
〔唐朝〕 林滋
龍門一變荷生成,況是三傳不朽名。 美譽早聞喧北闕,頹波今見走東瀛。 鴛行既接參差影,雞樹仍同次第榮。 從此青衿與朱紫,升堂侍宴更何營。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國步猶艱難,兵革未衰息。 萬方哀嗷嗷,十載供軍食。 庶官務割剝,不暇憂反側。 誅求何多門,賢者貴爲德。 韋生富春秋,洞徹有清識。 操持紀綱地,喜見朱絲直。 當令豪奪吏,自此無顏色。 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蟊賊。 揮淚臨大江,高天意悽惻。 行行樹佳政,慰我深相憶。
西臺復南省,清白上天知。 家每因窮散,官多爲直移。 遙邊過驛近,買藥出城遲。 朝野憑人別,親情伴酒悲。 故園愁去後,白髮想迴時。 何處忠州界,山頭卓望旗。
十年湖上結幽期,偏向東林遇遠師。 未道姓名童子識,不酬言語上人知。 閑花落日滋苔徑,細雨和煙著柳枝。 問我別來何所得,解將無事當無爲。
水府乘閑望,圓波息躍魚。 從來暴泥久,今日脫泉初。 得志寧相忌,無心任宛如。 龍門應可度,鮫室豈常居。 掉尾方窮樂,遊鱗每自舒。 乘流千里去,風力藉吹噓。
四月一日天,花稀葉陰薄。 泥新燕影忙,蜜熟蜂聲樂。 麥風低冉冉,稻水平漠漠。 芳節或蹉跎,遊心稍牢落。 春華信爲美,夏景亦未惡。 颭浪嫩青荷,重欄晚紅藥。 吳宮好風月,越郡多樓閣。 兩地誠可憐,其奈久離索。
葉葉復翻翻,斜橋對側門。 蘆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溫。 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 年年芳物盡,來別敗蘭蓀。
師名自越徹秦中,秦越難尋師所從。 墨跡兩般詩一首,香爐峰下似相逢。
四顧巒峯峭莫羣,翠峯長與曉光分。 盡分明處要清白,獨倚青天絕片雲。 (《嘉靖池州府志》八。 又《九華山志》八有一三兩首)。
夫妻擬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箇,小弱未中使。 衣破無人縫,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來,不肯縫補你。 入戶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遺啾唧,阿娘嗔兒子。 家內既不和,靈神(張將二字互乙)不歡喜。 後母即後翁,故故來相值。 [□□□□□],故來尋常事。 欲得家裏知,孤養小兒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錄自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劉復輯《敦煌掇瑣》三○,原件編號爲伯三四一八。 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參校。 張氏另參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蘇二八五二卷點校。 )(按:劉復《敦煌掇瑣》目錄謂此卷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據以選錄十首。 今將童氏未錄者全部錄出,合計共得詩四十二首,不及劉氏所言之數,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劉氏於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寫完。 」然細審詩意及押韻,似第十七句脫去,全詩已抄完。 原卷首殘尾不殘。 按:上錄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錄五言詩,原皆不題作者。 張錫厚考爲王梵志作。 然此組詩內容與王梵志詩有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討論。 今姑從張說,錄存於王詩之末,以俟考詳。 )。
獸炭陵晨送,魚燈徹宵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