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李太尉,崛起定中原。 驍雄十萬兵,四面圍國門。 一戰取王畿,一叱散妖氛。 乘輿既反正,兇豎爭亡魂。 巍巍柱天功,蕩蕩蓋世勳。 仁於曹孟德,勇過霍將軍。 丹券入帑藏,青史傳子孫。 所謂大丈夫,動合驚乾坤。 所謂聖天子,難得忠貞臣。 下以契魚水,上以合風雲。 百世必一亂,千年方一人。 吾雖翰墨子,氣概敢不羣。 願以太平頌,題向甘泉春。
无
其他无
〔唐朝〕 皮日休
吾愛李太尉,崛起定中原。 驍雄十萬兵,四面圍國門。 一戰取王畿,一叱散妖氛。 乘輿既反正,兇豎爭亡魂。 巍巍柱天功,蕩蕩蓋世勳。 仁於曹孟德,勇過霍將軍。 丹券入帑藏,青史傳子孫。 所謂大丈夫,動合驚乾坤。 所謂聖天子,難得忠貞臣。 下以契魚水,上以合風雲。 百世必一亂,千年方一人。 吾雖翰墨子,氣概敢不羣。 願以太平頌,題向甘泉春。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高樓會月夜,北雁向南分。 留住經春雪,辭來見夏雲。 遙空江不極,絕頂日難曛。 一與山僧坐,無因得議文。
江邊候館幽,汀鳥暝煙收。 客思雖悲月,詩魔又愛秋。 聲名都是幻,窮達未能憂。 散逸憐漁父,波中漾小舟。
銅渾變秋節,玉律動年灰。 曖曖城霞旦,隱隱禁門開。 衆靈湊仙府,百神朝帝臺。 葉令雙鳧至,梁王駟馬來。 戈鋋映林闕,歌管拂塵埃。 保章望瑞氣,尚書免火災。 冠冕多秀士,簪裾饒上才。 誰憐張仲蔚,日暮反蒿萊。
三度曾經游此地,從緣權順世間情。 登山雖有謝安志,遁迹慚無慧遠名。 翠疊寒枝松未老,影深幽徑竹新成。 莫言去住關懷抱,雲本無心水自清。 (見懺庵居士《高僧山居詩》,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三年綫裝鉛印本。 )(〖1〗張靖龍云:永明即延壽。 清釋際祥《淨慈寺志》〖《武林掌故叢編》第十三集〗卷十九附著述目中有「《永明壽禪師山居詩》,吳越僧延壽撰」等語。 卷十八明人李日華山居詩序中記載了永明山居詩的刻本來源,序後附錄佛國山人黃樹穀《集山居詩絕句》十首。 旁小字注曰:「集永明壽禪師詩句。 」其詞句與懺庵居士本全部相同。 集句詩後附載和詩諸公云,高峰妙法嗣布衲雍公,嘗居南屏,賡和《永明山居詩》六十九首,楚石梵琦有《和永明山居詩》,梅雪有《和永明山居詩》。 古春云:「永明壽禪師有詩六十九首,慶壽獨庵從和之。 」按元代天目山大覺正等寺布衲祖雍的和作,今存其一,見《西天目祖山志》卷五,步延壽山居詩其二韻。 又懺庵居士《高僧山居詩續編》載元代天台高僧無見先覩《和永明禪師〖山居詩〗韻》六十九首,步韻甚嚴。 從永明山居詩的內容來看,也屬智覺延壽所作無疑。 詳細考證參見拙作《延壽及其佚詩》,載《溫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八六年第三期。 按:日本《續藏經》本宋釋文沖《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錄》末附延壽著作總目,有《山居詩》一卷,當即指以上所錄諸詩。 此書所錄延壽所作詩尚有《詩讚》一卷、《物外集》十卷五百首、《吳越唱和詩》一卷、《光明會瑞應詩》一卷、《供養石橋羅漢一十會祥瑞詩》一卷、《雜歌》一卷、《布金歌》一卷、《定慧相資歌》一卷。 )。
早起階前雪,縈叢壓竹欹。 行人迷失路,粉壁晃書幃。
雙雙林間鳥,雌雄相並棲。 驚風忽吹散,各自東西飛。 妾意如斷絃,斷絃猶可續。 君心似流水,流水何當復。 何當復,又是空房將淚宿。
千年忠孝歸圖畫,百卷風騷動冕旒。 一尉南州成底事,可憐夜壑遽移舟。
五侍仙祠兩挂冠,此生略有半生閑。 嘯歌雨笠烟蓑底,來往山村縣郭間。 一粒何當換凡骨,數杯且復駐頹顔。 胡塵掃盡知何日,不隱箕山即華山。
東皇促駕又天涯,一片難尋墮地花。 瘦策穿林數新筍,素屏圍枕聽鳴蛙。 蠶房已裏清明種,茶戶初收穀雨芽。 欲把一杯壺已罄,謾搜詩句答年華。
花木從渠取次栽,青山那肯入城隈。 翟公不有驅山手,城裏松林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