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王席上一神仙,眼色相當語不傳。 見了又休真似夢,坐來雖近遠於天。 隴禽有意猶能說,江月無心也解圓。 更被東風勸惆悵,落花時節定翩翩。
无
其他无
〔唐朝〕 吳融
襄王席上一神仙,眼色相當語不傳。 見了又休真似夢,坐來雖近遠於天。 隴禽有意猶能說,江月無心也解圓。 更被東風勸惆悵,落花時節定翩翩。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雷出應乾象,風行順國人。 川途猶在晉,車馬漸歸秦。 背陝關山險,橫汾鼓吹頻。 草依陽谷變,花待北巖春。 聞有鵷鸞客,清詞雅調新。 求音思欲報,心跡竟難陳。
挂帆早發劉郎浦,疾風颯颯昏亭午。 舟中無日不沙塵,岸上空村盡豺虎。 十日北風風未回,客行歲晚晚相催。 白頭厭伴漁人宿,黃帽青鞋歸去來。
楚隔乾坤遠,難招病客魂。 詩名惟我共,世事與誰論。 北闕更新主,南星落故園。 定知相見日,爛漫倒芳尊。
水頭宿兮草頭坐,風吹漢地衣裳破。 羊脂沐髮長不梳,羔子皮裘領仍左。 狐襟貉袖腥復膻,晝披行兮夜披臥。 氈帳時移無定居,日月長兮不可過。
秋草樊川路,斜陽覆盎門。 獵逢韓嫣騎,樹識館陶園。 帶雨經荷沼,盤烟下竹村。 如今歸不得,自戴望天盆。
綠水雙鴛一已沈,皇天更欲配何禽。 不將血涕隨霜刃,誰見朱殷未死心。
咸通癸巳,出無所之。 蛇去馬來,道路稍開。 頭無片瓦,地有殘灰。
夫妻擬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箇,小弱未中使。 衣破無人縫,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來,不肯縫補你。 入戶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遺啾唧,阿娘嗔兒子。 家內既不和,靈神(張將二字互乙)不歡喜。 後母即後翁,故故來相值。 [□□□□□],故來尋常事。 欲得家裏知,孤養小兒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錄自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劉復輯《敦煌掇瑣》三○,原件編號爲伯三四一八。 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參校。 張氏另參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蘇二八五二卷點校。 )(按:劉復《敦煌掇瑣》目錄謂此卷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據以選錄十首。 今將童氏未錄者全部錄出,合計共得詩四十二首,不及劉氏所言之數,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劉氏於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寫完。 」然細審詩意及押韻,似第十七句脫去,全詩已抄完。 原卷首殘尾不殘。 按:上錄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錄五言詩,原皆不題作者。 張錫厚考爲王梵志作。 然此組詩內容與王梵志詩有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討論。 今姑從張說,錄存於王詩之末,以俟考詳。 )。
閑步游南陌,唯便野興多。 傍花看蝶舞,近柳聽鶯歌。 稚子撈溪萊,山翁携蕨蘿。 問渠何處住,迴首指前坡。
天子不須憂北寇,守貞面上管幽州。 (見《舊五代史》卷一○九《李守貞傳》)(〖1〗《舊五代史》云:「其年〖指開運二年〗夏,契丹寇邊,以守貞爲北面行營都部署。 少主開曲宴於內殿,以寵其行,教坊伶人獻語云〖略〗。 既罷,守貞有自負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