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潔三秋月,巍峨百丈樓。 下分征客路,上有美人愁。 帳卷芙蓉帶,簾褰玳瑁鉤。 倚窗情渺渺,憑檻思悠悠。 末得金波轉,俄成玉筯流。 不堪三五夕,夫壻在邊州。
无
其他无
〔唐朝〕 劉斌
皎潔三秋月,巍峨百丈樓。 下分征客路,上有美人愁。 帳卷芙蓉帶,簾褰玳瑁鉤。 倚窗情渺渺,憑檻思悠悠。 末得金波轉,俄成玉筯流。 不堪三五夕,夫壻在邊州。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源水叢花無數開,丹跗紅蕚間青梅。 從今結子三千歲,預喜仙游復摘來。
若爲南國春還至,爭向東樓日又長。 白片落梅浮澗水,黃梢新柳出城牆。 閑拈蕉葉題詩詠,悶取藤枝引酒嘗。 樂事漸無身漸老,從今始擬負風光。
夫妻擬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箇,小弱未中使。 衣破無人縫,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來,不肯縫補你。 入戶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遺啾唧,阿娘嗔兒子。 家內既不和,靈神(張將二字互乙)不歡喜。 後母即後翁,故故來相值。 [□□□□□],故來尋常事。 欲得家裏知,孤養小兒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錄自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劉復輯《敦煌掇瑣》三○,原件編號爲伯三四一八。 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參校。 張氏另參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蘇二八五二卷點校。 )(按:劉復《敦煌掇瑣》目錄謂此卷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據以選錄十首。 今將童氏未錄者全部錄出,合計共得詩四十二首,不及劉氏所言之數,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劉氏於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寫完。 」然細審詩意及押韻,似第十七句脫去,全詩已抄完。 原卷首殘尾不殘。 按:上錄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錄五言詩,原皆不題作者。 張錫厚考爲王梵志作。 然此組詩內容與王梵志詩有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討論。 今姑從張說,錄存於王詩之末,以俟考詳。 )。
得之不得天魔得,玄之又玄外道玄。 拋却父孃村草裏,認他黃葉作金錢。 百丈竿頭快撒手,不須觀後復觀前。 (見同書卷一○○引先德偈。 )。
團團青盖小,拂拂御袍黄。 翠葉凌霜秀,繁英浥露香。 浮觴追北牖,飲水記南陽。 采采東籬下,行歌對草堂。
媚條無力倚風長,架作圓陰覆坐凉。 露蘂一春清襲袂,有人知是令君香。
雋譽早知畏,佳篇今見蒙。 幺響去寂寂,正聲日隆隆。 愛君甘苦外,與我嗜好同。 不妨時袖句,共作聖賢中。
方驚歲更端,不覺秋已孟。 雖云暑毒竢,無奈風雨横。 荷空湖面濶,葉脱樹枝勁。 百卉亦已衰,非復昔華盛。 遊子老忘歸,一榻臥衰病。 欲談無客來,向壁弄麈柄。
奄忽離家已數秋,湖山何日掃松楸。 封章允得天恩許,便買春風海上舟。
憶在袁州見,曾遺滿紙詩。 臨川得再面,近作重相貽。 我老已成退,君才真爾奇。 縱能連日語,寧慰積年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