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殿裏夜迢迢,多病逢秋自寂寥。 蠟炬乍傳丹鳳詔,御題初認白雲謠。 今宵幸識衢尊味,明日知停入閤朝。 爲感君恩判一醉,不煩辛苦解金貂。
无
其他无
〔唐朝〕 徐鉉
明光殿裏夜迢迢,多病逢秋自寂寥。 蠟炬乍傳丹鳳詔,御題初認白雲謠。 今宵幸識衢尊味,明日知停入閤朝。 爲感君恩判一醉,不煩辛苦解金貂。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臨春風,聽春鳥,別時多,見時少。 愁人夜永不得眠,瑤井玉繩相對曉。
聖朝思紀律,憲府得中賢。 指顧風行地,儀形月麗天。 不仁恒自遠,爲政復何先。 虛室唯生白,閑情却草玄。 迎霜紅葉早,過雨碧苔鮮。 魚樂翻秋水,烏聲隔暮煙。 舊遊多絕席,感物遂成篇。 更許窮荒谷,追歌白雪前。
豆苗鹿嚼解烏毒,艾葉雀銜奪燕巢。 鳥獸不曾看本草,諳知藥性是誰教。
淅淅復修修,涼風似水流。 此生難免老,舉世大同愁。 螢影明苔蘚,鴻聲傍斗牛。 猶分省署直,何日是歸休。
自笑走紅塵,流年舊復新。 東風半夜雨,南國萬家春。 失計拋魚艇,何門化涸鱗。 是誰添歲月,老却暗投人。
虛拋南楚滯西秦,白首依前衣白身。 退鷁已經三十載,登龍曾見一千人。 魂離爲役詩篇苦,淚竭緣嗟骨相貧。 今日鞠躬高斾下,欲傾肝膽杳無因。
浩浩黃河水,東流長不息。 悠悠不見清,人人壽有極。 苟欲乘白雲,曷由生羽翼。 唯當鬒髮時,行住須努力。
羣烏幸胙餘。 (見宋陸游《入蜀記》卷六。 )(〖1〗《入蜀記》卷六頁十一〖《知不足齋叢書》本〗:「祠舊有烏數百,送迎客舟。 自唐夔州刺史李貽孫詩已云羣烏幸胙餘矣。 」〖2〗李貽孫,原作李貽。 李貽孫曾官夔州刺史,《全唐文》卷五四四收其會昌五年撰《夔州都督府記》,《金石錄》卷九著錄會昌五年九月「唐李貽孫《神女廟詩》」。 陸游在述巫山神女祠中景物時引及此句,應即《神女廟詩》之殘句。 )(兩《唐書》無李貽孫傳,今參張忱石所考,補傳如次:李貽孫,字里不詳。 大和初任福建團練副使,會昌五年爲夔州刺史,大中三年任左諫議大夫充宏文館學士,大中五年任福建觀察使。 又曾任金部、司勳員外郎。 約卒于大中六年後。 原列「無考」作者,今移此。 )。
白露見日滅,紅顏隨霜凋。 別君若俯仰,春芳辭秋條。 泰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散爲飛雨川上來,遙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獨坐青軒下,此時結念同所懷。 我閉南樓看道書,幽簾清寂在仙居。 曾無好事來相訪,賴爾高文一起予。
常年寒食在京華,今歲清明在海涯。 遠巷蹋歌深夜月,隔牆吹管數枝花。 鴛鸞得路音塵闊,鴻雁分飛道里賒。 不是多情成二十,斷無人解訪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