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日當頭催展菜,和風次第遣開花。 呼童遠取溪心水,待客來煎柳眼茶。
无
其他无
〔唐朝〕 路半千
暖日當頭催展菜,和風次第遣開花。 呼童遠取溪心水,待客來煎柳眼茶。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海上正搖落,客中還別離。 同舟去未已,遠送新相知。 流水意何極,滿尊徒爾爲。 從來菊花節,早已醉東籬。
素琴孤劒尚閑遊,誰共芳尊話唱酬。 鄉夢有時生枕上,客情終日在眉頭。 雲拖雨脚連天去,樹夾河聲繞郡流。 回首帝京歸未得,不堪吟倚夕陽樓。
高人不可有,清論復何深。 一見如舊識,一言知道心。 明時當薄宦,解薜去中林。 芳草空隱處,白雲餘故岑。 韓侯久攜手,河嶽共幽尋。 悵別千餘里,臨堂鳴素琴。
夫妻擬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箇,小弱未中使。 衣破無人縫,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來,不肯縫補你。 入戶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遺啾唧,阿娘嗔兒子。 家內既不和,靈神(張將二字互乙)不歡喜。 後母即後翁,故故來相值。 [□□□□□],故來尋常事。 欲得家裏知,孤養小兒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錄自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劉復輯《敦煌掇瑣》三○,原件編號爲伯三四一八。 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參校。 張氏另參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蘇二八五二卷點校。 )(按:劉復《敦煌掇瑣》目錄謂此卷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據以選錄十首。 今將童氏未錄者全部錄出,合計共得詩四十二首,不及劉氏所言之數,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劉氏於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寫完。 」然細審詩意及押韻,似第十七句脫去,全詩已抄完。 原卷首殘尾不殘。 按:上錄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錄五言詩,原皆不題作者。 張錫厚考爲王梵志作。 然此組詩內容與王梵志詩有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討論。 今姑從張說,錄存於王詩之末,以俟考詳。 )。
隔岸呼舟子,湖山日欲曛。 人家數點火,風物一川雲。 小渡漁人占,中流縣界分。 秋深山驛冷,蕭瑟夜深聞。
嗚呼嘉叟今信死,哭君寢門泪如水。 我初入都不妄交,傾倒如君數人耳。 籠燈蹋雪夜相過,劇論懸河駭鄰里。 地爐燔栗美芻豢,石鼎烹茶當醪醴。 上書去國何勇决,作詩送君猶壯偉。 十年偶復過都門,君方草制西垣裏。 鬢鬚班白面骨生,心頗疑君遽如此。 西來例不候達官,每欲寄聲中輒止。 隻雞絮酒縱有時,雙魚素書長已矣。 生前客屨紛滿户,身後人情薄於紙。 懸知海內莆陽公,獨念遺孤爲經紀。
藉甚零陵郡,風流記昔賢。 宅存元水部,人識范忠宣。 山近地宜竹,溪清岸有泉。 官閒時訪古,餘韻故依然。
同病齊年各老成,喜君勿藥近安平。 籃輿不惜尋梅過,藜杖何妨倒屣迎。 潘令劇談聽至夜,劉郎新句和來清。 疾行每愧穿楊手,金榜君居第十名。
邇日使嶺表,歷論無此賢。 誰歟記南海,久矣賦貪泉。 已上蓬山直,還居吏部銓。 省郎遲豈恨,宣室夜重前。 掌制宜鴻筆,談經合細旃。 茲爲重儒術,何止用詩仙。 四海推鳴鳳,孤生悵跕鳶。 長安近抵日,蜀道遠如天。 裋褐春風倚,歸心夜雨懸。 十年期撰屨,斗食政窮邊。
萬室東南且繁,羨君風力有餘閑。 漁樵人樂江湖外,談笑詩成罇俎間。 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 郵筒不絕如飛翼,莫惜新篇屢往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