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陪樽俎,良籌復在茲。 獻酬君有禮,賞罰我無私。 莫怪斜相向,還將正自持。 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同前第二冊第一三二○頁)。
无
其他无
〔唐朝〕 朱灣
幸得陪樽俎,良籌復在茲。 獻酬君有禮,賞罰我無私。 莫怪斜相向,還將正自持。 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同前第二冊第一三二○頁)。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每逢佳節何曾坐,唯有今年不得遊。 張邴臥來休送客,菊花楓葉向誰秋。
鷺雛相逐出深籠,頂各有絲莖數同。 灑石多霜移足冷,隔城遠樹挂巢空。 其如盡在灘聲外,何似雙飛浦色中。 見此池潭卿自鑿,清泠太液底潛通。
野寺疎鐘萬木秋,偶尋題處認名侯。 官離南郡應閑暇,地勝東山想駐留。 百醆濃醪成別夢,兩行垂露澣羈愁。 心知只有韋公在,更對真蹤話舊遊。
前年入廬嶽,數宿在靈溪。 殘燭松堂掩,孤峰月狖啼。 平生爲客老,勝境失雲棲。 縱有重遊日,煙霞會恐迷。
龍門(丁誤作「開」)依御溝,鳳轄轉芳洲。 雲峰初辨(《御覽》作「辯」)夏,麥氣早迎秋。 山翠餘煙積,川平晚照收。 浪隨文鷁轉,渡(《御覽》作「波」)逐彩鴛浮。 風花輕未落(《御覽》作「洛」),巖泉咽不流。 一辭金谷苑,空想(丁注:「一作思」)竹林遊。 (見《初學記》卷十八,以《太平御覽》卷四一○、丁福保輯《全梁詩》卷十參校。 )(按:《初學記》收此詩,題爲「梁蕭鈞」,《御覽》則僅云「蕭鈞」,不注朝代。 丁福保輯入《全梁詩》,然作者小傳則採《南齊書》卷四五齊太祖十一子鈞傳,另注云:「按《唐書》亦有蕭鈞,蕭瑀從子也,仕至太子率更令。 」又於詩題下注:「此詩類唐人作,當爲唐蕭鈞也。 《初學記》作梁。 」其說是。 南齊之蕭鈞,於海陵初立未久即遇害,未入梁,不得稱梁人。 此其一。 齊梁之際,南北分割,南人除了出使或奔降,無緣入洛。 此詩明言龍門御溝,非南朝人所作甚明。 南齊蕭鈞自十餘歲領江州刺史,至二十二歲遇害,皆在江南,仕歷甚明,無入洛事。 此其二。 唐之蕭鈞,其曾祖蕭詧爲後梁宣帝,祖巋爲後梁明帝,父珣入隋復封梁國公,恐徐堅等即因此而誤署其爲梁人。 此其三。 唐史稱鈞「博學有才望」,屢爲舍人、學士,其集三十卷,開元《古今書錄》收入。 其身份、經歷均與詩合,徐堅亦得以採擷。 此其四。 綜以上諸證,故收入。 今人逯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不收此篇,甚是。 )。
卒熱傳肝肺,尫羸也易推。 奈何雙目暗,得較也何時。
漆點兩眼,雪絲半頭。 嗒然亡耦,轉處還幽。 一等高閑兮餘雲歛霽,十方清白兮片月摩秋。
耕桑本是吾儒事,不免饑寒智者非。 出處自然皆有據,不應感念泣牛衣。
船下驚灘浪政喧,花汀水退走沙痕。 一峰忽自雲端出,只見孤尖不見根。
城中殊未有梅看,莫是冬暄欠淺寒。 行到深山最寒處,兩株香雪照冰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