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此日多心賞,窗下泉流竹外雲。 近館應逢沈道士,比鄰自識卞田君。 離宮樹影登山見,上苑鐘聲過雪聞。 相勸早移丹鳳闕,不須常戀白鷗羣。
无
其他无
〔唐朝〕 韓翃
故園此日多心賞,窗下泉流竹外雲。 近館應逢沈道士,比鄰自識卞田君。 離宮樹影登山見,上苑鐘聲過雪聞。 相勸早移丹鳳闕,不須常戀白鷗羣。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衛青開幕府,楊僕將樓船。 漢節梅花外,春城海水邊。 銅梁書遠及,珠浦使將旋。 貧病他鄉老,煩君萬里傳。
江客柴門枕浪花,鳴機寒艣任嘔啞。 輕舟過去真堪畫,驚起鸕鷀一陣斜。
奔傾漱石亦噴苔,此是便隨元化來。 長片掛巖輕似練,遠聲離洞咽於雷。 氣含松桂千枝潤,勢畫雲霞一道開。 直是銀河分派落,兼聞碎滴濺天台。
夫妻擬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箇,小弱未中使。 衣破無人縫,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來,不肯縫補你。 入戶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遺啾唧,阿娘嗔兒子。 家內既不和,靈神(張將二字互乙)不歡喜。 後母即後翁,故故來相值。 [□□□□□],故來尋常事。 欲得家裏知,孤養小兒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錄自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劉復輯《敦煌掇瑣》三○,原件編號爲伯三四一八。 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參校。 張氏另參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蘇二八五二卷點校。 )(按:劉復《敦煌掇瑣》目錄謂此卷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據以選錄十首。 今將童氏未錄者全部錄出,合計共得詩四十二首,不及劉氏所言之數,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劉氏於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寫完。 」然細審詩意及押韻,似第十七句脫去,全詩已抄完。 原卷首殘尾不殘。 按:上錄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錄五言詩,原皆不題作者。 張錫厚考爲王梵志作。 然此組詩內容與王梵志詩有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討論。 今姑從張說,錄存於王詩之末,以俟考詳。 )。
藍採禾,藍採禾,(《江南野史》卷十首二句作「藍采采」一句,)塵世紛紛世更多。 爭如賣藥沽酒飲,歸去深崖拍手歌。 (見馬令《南唐書》卷十五。 )(〖1〗《江南野史》卷十《陳陶傳》:「開寶中常見一叟,角髮被褐,與一鍊師舁藥入城鬻之,獲貲則市鮮就爐,二人對飲且唱,旁若無人。 既醉且舞而歌曰〖略〗。 時人見其縱逸,姿貌非常,每飲酒食鮓,疑爲陶之夫婦焉。 竟不知所終,或云得仙矣。 」〖2〗馬令《南唐書》卷十五《陳陶傳》:「開寶中常見一叟,角髮被褐,與老媼貨藥於市,獲錢則市鮓對飲,旁若無人,既醉,行舞而歌曰〖略〗。 或疑爲陶之夫婦云。 」按:陳陶爲大中間人,今存其詩,事迹歷歷可考。 自大中至開寶,已逾百年。 得仙之說,固屬附會,陶即耆壽,恐亦難以存活一百數十年之久,何況當時即爲存疑,幷無必證,今列之,另以「開寶中江南叟」列目。 )。
淺渚荇花繁,深潭菱葉疎。 獨往方自得,恥邀淇上姝。 廣江無術阡,大澤絕方隅。 浪中海童語,流下鮫人居。 春鴈時隱舟,新萍復滿湖。 采采乘日暮,不思賢與愚。
院靜蒼苔積,庭幽怪石欹。 蟬聲當檻急,虹影向簷垂。 晝漏猶憐永,叢蘭未覺衰。 疏篁巢翡翠,折葦覆鸕鷀。 對酒襟懷曠,圍棋旨趣遲。 景皆隨所尚,物各遂其宜。 道與時相會,才非民所羈。 賦詩貽座客,秋事爾何悲。
熱發風狂,趯倒飯床。 挨脚脫漏,倒翻筋斗。 壞佗臨濟一生禪,啞却盤山三昧口。 有時好,未必好。 有時惡,未必惡。 有時把箇破木鐸。 大悲院裏趕村齋,直至而今無摸索。
還鄉曲調如何唱,蝶拍鶯歌大道場。 唯有禾山解打鼓,金牛作舞也尋常。
春深農家耕未足,原頭叱叱兩黄犢。 泥融無塊水初渾,雨細有痕秧正緑。 緑秧分時風日美,時平未有差科起。 買花西舍喜成婚,持酒東鄰賀生子。 誰言農家不入時,小姑畫得城中眉。 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繅絲。 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 宦遊所得真幾何,我已三年廢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