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闕暫隨丹詔入,三峰尋與白雲歸。 (按:此二句疑爲震入宋後作。 )。
无
其他无
〔唐朝〕 卞震
雙闕暫隨丹詔入,三峰尋與白雲歸。 (按:此二句疑爲震入宋後作。 )。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乾元發生春爲宗,盛德在木斗建東。 東方歲星大明宮,南山喜氣搖晴空。 望雲五等舞萬玉,獻壽一聲出千峰。 文昌隨彩禮樂正,太平下直旌旗紅。 師曠應律調黃鍾,王良運策調時龍。 玄冥無事歸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宮。 九韶九變五聲裏,四方四友一身中。 天何言哉樂無窮,廣成彭祖爲三公。 野臣潛隨擊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夫妻擬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箇,小弱未中使。 衣破無人縫,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來,不肯縫補你。 入戶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遺啾唧,阿娘嗔兒子。 家內既不和,靈神(張將二字互乙)不歡喜。 後母即後翁,故故來相值。 [□□□□□],故來尋常事。 欲得家裏知,孤養小兒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錄自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劉復輯《敦煌掇瑣》三○,原件編號爲伯三四一八。 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參校。 張氏另參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蘇二八五二卷點校。 )(按:劉復《敦煌掇瑣》目錄謂此卷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據以選錄十首。 今將童氏未錄者全部錄出,合計共得詩四十二首,不及劉氏所言之數,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劉氏於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寫完。 」然細審詩意及押韻,似第十七句脫去,全詩已抄完。 原卷首殘尾不殘。 按:上錄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錄五言詩,原皆不題作者。 張錫厚考爲王梵志作。 然此組詩內容與王梵志詩有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討論。 今姑從張說,錄存於王詩之末,以俟考詳。 )。
法藥變化,無非水精。 六芝潤色,黃芽自生。 陽光不起,陰流無聲。 道方秘易,學者難成。
烈士鋒前少人陪,雲雷擊鼓劍輪開。 誰是大雄師子種,滿身鋒刃但出來。 (《景德傳燈錄》卷二四、《五燈會元》卷八。 )。
侍獵長楊下,承恩更射飛。 塵生馬影滅,箭落雁行稀。 薄暮隨天仗,聯翩入瑣闈。
如舍利弗與麽去,千人萬人攔不住。 優游自在涅槃城,步步蓮華隨足舉。
上人眼睛黄,游藝出天悟。 胸中七曜曆,掌上九籌數。 通醫詔百藥,襲氣了三住。 餘猶窮衆術,辨口劇河注。 誰云不拘教,心實謹律度。 提携木上座,白足勤遠步。 丁丁啄郊扉,起我曳塵屨。 高談翠竹法,時覓碧雲句。 語以丘軻書,竦踴知詠慕。 南山古花界,可隠玄豹霧。 挽使小淹留,懷歸錫難駐。 長途雪沒脛,栗烈正寒沍。 披披拂風袖,笑話巖中趣。 巾瓶到銅山,鍾梵歲云暮。 浮雲亦何意,南北自來去。 遲爾青春深,過予碧溪路。
青天寥廓地輪囷,雲海蒼茫萬里春。 渺渺江風吹不斷,塔中人與太虛鄰。
世上悠悠東逝波,金丹将奈鬢絲何。 牆頭楊柳知秋早,窗外芭蕉受雨多。 伏櫪自應如老驥,還鄉元欲借明駞。 吾棋一局千年事,從使旁觀爛斧柯。
村巷翳桑麻,蕭然野老家。 園丁種冬菜,鄰女賣秋茶。 啄木矜奇服,牽牛蔓碧花。 一樽雖草草,笑語且喧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