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愛邊功,李陵提步卒。 轉戰單于庭,身隨漢軍沒。 李陵不愛死,心存歸漢闕。 誓欲還國恩,不爲匈奴屈。 身辱家已無,長居虎狼窟。 胡天無春風,虜地多積雪。 窮陰愁殺人,況與蘇武別。 發聲天地哀,執手肺腸絕。 白日爲我愁,陰雲爲我結。 生爲漢宮臣,死爲胡地骨。 萬里長相思,終身望南月。
无
其他无
〔唐朝〕 劉灣
漢武愛邊功,李陵提步卒。 轉戰單于庭,身隨漢軍沒。 李陵不愛死,心存歸漢闕。 誓欲還國恩,不爲匈奴屈。 身辱家已無,長居虎狼窟。 胡天無春風,虜地多積雪。 窮陰愁殺人,況與蘇武別。 發聲天地哀,執手肺腸絕。 白日爲我愁,陰雲爲我結。 生爲漢宮臣,死爲胡地骨。 萬里長相思,終身望南月。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諤諤漢名臣,從天令若春。 敘辭皆詔旨,稱宦即星辰。 草木承風偃,雲雷施澤均。 威懲治粟尉,恩洽讓田人。 泉貨方將散,京坻自此陳。 五營俱益竈,千里不停輪。 未遠金門籍,旋清玉塞塵。 碩儒推慶重,良友頌公頻。 鶴髮逢新鏡,龍門躍舊鱗。 荷君偏有問,深感浩難申。
到處自鑿井,不能飲常流。
叔夜嗟幽憤,陳思苦責躬。 在余今失候,枉與古人同。 草深難見日,松迥易來風。 因言得意者,誰復免窮通?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十冊唐釋彥悰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卷中。 )。
大賢志勳略,琢石依崔嵬。 聲容問古今,文字埋草萊。 仰想駐旌戟,仍聞建亭臺。 胡爲積歲荒,密邇無人開。 顧鄙作吏間,探幽來此隈。 披尋忽驚喜,歎咏空徘徊。 盼睞得殊境,卑高怯冗材。 薙蕪碧蘚出,芟竹鮮風來。 危檻架幽谷,飛軒標勝垓。 分明見城郭,畢竟拋塵埃。 疊嶂天外展,長溪林際迴。 平原淡煙境,遠壑生雲雷。 物象寧極已,英靈信悠哉。 淒清汎瑤瑟,放浪酣金杯。 求古外凡意,立言悲自媒。 永懷紫芝客,眺覽期相陪。 (清嘉慶十一年刊洪亮吉纂《涇縣志》卷三一)(〖1〗清趙紹祖《涇川金石記》載宋蔣之奇跋云:「裴丹《東峰亭詩》十六句,其碑亡之久矣。 初中裕得斷碑以示余,有其詩幷序,纔十〖「十」字似爲衍文〗六韻,而闕其十韻。 今年至水西,及還,中裕以其碑見寄云:『白雲院僧處璡掘土獲之。 』十六韻皆全,而缺二十餘字。 其前六韻幷序所缺字,則以斷編正之。 獨後十韻中缺一字不可考。 既而公曼復于民間訪得一本爲示,又補後所闕一字,遂爲完篇矣。 序雖不甚佳,而詩頗近雅,重刻之,所以存故事也。 熙寧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尚書主客員外郎前殿中侍御史裏行蔣之奇穎叔題。 」)。
濛濛如細霧,冉冉曳銖衣。 妙逐祥烟上,輕隨綵鳳飛。 幾陪瑤室宴,忽指洞天歸。 佇立扶桑岸,高奔日帝暉。 (同前。 )。
星象移何處,旌麾獨向東。 勸耕滄海畔,聽訟白雲中。 樹色雙溪合,猨聲萬嶺同。 石門康樂住,幾里枉帆通。
春晴纖靄映斜陽,羃羃偏能覆水鄉。 濃似慶雲同馥郁,薄如輕素自飛揚。 堤橫新柳真成畫,樓對遥山正好望。 誰見朝元香案上,龍旂交影共騰驤。
榮路徘徊力已疲,保全恩惠劇春熙。 須知散櫟無庸日,方到羣材搆厦時。
空巖儼若虎頭蒼,雲膩巖前草木光。 竹吐錦萌春雨飽,松含黄粉野吹香。 石床蟠足散征倦,道境洗心聊坐忘。 投飯上方蘭若去,未能癡學顧長康。
擔板人多見一邊,聖心思慮甚周旋。 方知大禹同夫子,彼此觀之無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