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塵土坐才輕,五斗猶堪佐縣亭。 鼎貴敢歆新綬紫,固窮唯有舊氈青。 已甘終作輪囷木,未忍翻同屈曲屏。 猶喜膺門被容接,常瞻郎位蔚然星。
无
其他无
〔宋朝〕 傅察
十年塵土坐才輕,五斗猶堪佐縣亭。 鼎貴敢歆新綬紫,固窮唯有舊氈青。 已甘終作輪囷木,未忍翻同屈曲屏。 猶喜膺門被容接,常瞻郎位蔚然星。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赫矣昌運,明哉聖王。 文興墜典,禮復舊章。 鴛鸞濟濟,鳥獸蹌蹌。 一人有慶,萬福無疆。
縱意出山無遠近,還如孤鶴在空虛。 昔年親種樹皆老,此世相逢人自疎。 野葉細苞深洞藥,巖蘿閒束古仙書。 秪尋隱跡歸何處,方說煙霞不定居。
芳叢繡,綠筵張,兩心狂。 空遣橫波傳意緒,對笙簧。 雖似安仁擲果,未聞韓壽分香。 流水桃花情不已,待劉郎。
返老成少是還丹,不得守仙亦大難。 愁見鬢斑令却黑,一日但服三十丸。 松竹本自無艷色,金液因從火制乾。 五子可定千秋旨,百歲如同一萬年。 (《正統道藏》本《懸解錄》。 又《雲笈七籤》卷六四)(按:《懸解錄》卷首有唐大中九年序。 據《新唐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並參陳國符先生所考,此序爲紇干臮作。 )。
徙倚高樓夜色殘,故人聊得罄交歡。 千林日落晴偏雨,五月雲深暑亦寒。 詰曲斷巖飛鳥度,參差倒影過江看。 慚予浪着登山屐,酒罷豪吟興未闌。 (以上三首均見《鴻湘耆舊集》卷八、同治十三刊增壽等纂《直隸澧州志》卷二五、同治八年刊魏湘纂《續修慈利縣志》卷十四)(〖1〗《直隸澧州志》卷十六《隱逸》云:「周朴,隱居天門山,楚王馬殷徵召不起,著有《靈泉詩集》。 」〖2〗同書卷二六《辨訛》云:「周朴,能詩而隱,有氣節。 閩詩集中所載小傳,與《慈志》異。 其避地福州不降黃巢遇害者,吳興人也。 居天〖缺二十字〗於□□僅爲〖缺九字〗徵□則又爲唐□□□人,未可強合爲一。 其《天門靈泉院》詩『不惟用唐僧,傳明語即起』,已直溯其事。 章華孫斯億乃謂朴生於晉,老於五代,所詠之靈泉,屬慈,非石門夾山之靈泉寺。 指爲唐僧周朴詩,志亦載其墓,稱晉處士,不知何考? 若謂生於石晉時,則馬氏早滅;若所指司馬晉,則又先馬殷數百年,相距凡七姓八朝。 只是詩與《南樓》二首俱近體,非前五代人作。 而廖大隱《楚風補》又以朴爲慈利人,唐末寓福州,摭採閩集,益以《南樓》二作。 不知寓福者,本吳興人。 閩徐興公刻朴詩集,敍述甚詳,集內亦無《靈泉院》、《南樓》詩,與志載居若墓並在天門山,自當另爲一朴。 但閩集有《弔李群玉》一絕,曰『知何處』,曰『隔岸香』,固亦嘗遊澧者。 其《靈泉院》、《南樓詩》之爲慈周朴作,抑爲吳周朴遊澧時作,而閩集或以隔遠失採,惜不得《慈父》中所紀《靈泉詩集》具覽,一釐正之,並以決朴墓之在慈與辭楚辟之,信有事否? 若氏族譜,直載爲福州人,則尤疏謬者也。 」今按:《全唐詩》卷六七三收周朴詩一卷,其中有《弔李群玉》一首,可證朴確曾客澧。 又《宿玉泉寺》一首,《直隸澧州志》卷二四,以爲寺在澧州。 又有《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喜賀拔先輩衡陽除正字》、《次梧州卻寄永州使君》,疑朴自巴东入湘,复南行经澧、衡、永、梧而南游。 《直隸澧州志》所載慈利另有一周朴之根據,尚嫌不足。 惟此说罕爲人知,謹錄出以資研究。 )。
占雷法,大怕出非時。 皆是守官無政法,酷民枉法有天知,天怒震權威(辛本、川本作「震威摧」)。
平生子何子,自贊如柳州。 昨緣功名迕,悞落西南陬。 借宅備三徑,讀書窮九丘。 身與蒼梧閒,心同湘水悠。 時爲鮑謝句,自作商聲謳。 入户山嶷嶷,垂簷竹修修。 不携東山妓,居是東山流。 子長擅史冊,傳家稱故侯。 矧君外王父,晚嘗陳帝猷。 君傳衣鉢久,軒昂似前修。 勿以一跌故,便欲榮菟裘。 解手舊年永,寄書新歲稠。 君其自貴珍,遄歸侍凝旒。
正偏融融而路斷於鳥道之表,君臣堂堂而容儼於玉殿之中。 到底難說,妙處絕同。 別得傍道,見萬年松。
悲秋人去語難工,搖落空山草木風。 猶有市人傳舊事,酒壚還在宋家東。
田塍莫笑細於椽,便是桑園與菜園。 嶺脚置錐留結屋,盡驅柿栗上山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