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頃拜公床下,一氣飄零餘幾人。 七十衰翁誰信及,話言端欲廣書紳。
无
其他无
〔宋朝〕 張元幹
傷心頃拜公床下,一氣飄零餘幾人。 七十衰翁誰信及,話言端欲廣書紳。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晚望秋高夜,微明欲曙河。 橋成鵲已去,機罷女應過。 月上殊開練,雲行類動波。 尋源不可到,耿耿復如何。
草木黃落時,比鄰見相喜。 門當清澗盡,屋在寒雲裏。 山棚日纔下,野竈煙初起。 所謂順天民,唐堯亦如此。
四周寒暑鎮湖關,三臥漳濱帶病顏。 報國雖當存死節,解龜終得遂生還。 容華漸改心徒壯,志氣無成鬢早斑。 從此使歸林藪去,更將餘奉買南山。 (見海寧吳騫《拜經樓詩話》卷二第十七條。 同治《增修宜興縣壹》卷十《藝文志》亦載之。 )(又見《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卷九九《善權洞部》。 )(〖1〗《拜經樓詩話》卷二:「唐李蠙詩世不多見。 宜興善卷二毅題石壁一首曰〖詩畧〗。 蓋蠙太和時嘗見白龍於此,其詩尚有元和遺音。 蠙本名虬,將赴舉,夢名上添一畫成虱字,及寤,曰:『虱者,蠙也。 』乃更名,果登第。 皆可補《全唐紀事》之遺。 」望按:《全唐文》卷七八八收李蠙《請自出俸錢收贖善權寺事奏文》一篇,畧謂「寺在縣南五十里離墨山,是齊時建立。 ……寺內有洞府三所。 號爲乾洞者,石室通明處可坐五百餘人,稍暗處,執炬驗入,不知深淺。 ……洞門直下便臨大水洞,潺湲宛轉,湍瀨實繁,於山腹內漫流入小水洞。 小水洞亦是一石室,室內水泉無底,大旱不竭。 洞門對齋堂廚庫,似非人境。 洞內常有雲氣昇騰,云是龍神所居之處。 臣大和中在此習業。 ……臣懷此冤憤近三十年。 ……今請自出俸錢依元買收贖,訪名僧主持,教化同力,卻造成善權寺。 ……」誠如此文所云,大和中李蠙曾於此習業,三十年後始出俸錢收贖,推其時當在壹宗咸通中。 然則題此詩於寺壁,要亦咸通間事矣。 )。
三井久知名,暇日偶一訪。 棟宇壞欲盡,基址尚閎壯。 畫牆皆國工,烟雲儼天仗。 旌旄亞戈戟,佩玉雜弓䩨。 太古實傑作,筆落九天上。 吳生名擅世,睥睨未肻讓。 規模遠有考,意象豪不放。 最奇老癯仙,骨立神愈王。 石恪雖少怪,用筆亦跌宕。 兩姝淡蛾眉,非復火食狀。 塵埃久侵蝕,風雨無蓋障。 好事未易逢,寜能久亡恙。 雍洛劫火餘,妙迹盡凋喪。 斯遊恐難繼,佇立增悄愴。
月旦曰朔,月圓曰望。 八字打開,有收有放。 薩怛阿竭,二千年前。 摩醯首羅,頂門正眼。 覿面提持,生鐵門限。 俊底撩起便行,漆桶一任擔板。
一鷲風煙上,三韓指點中。 地隨山共盡,天與水無窮。 夢蟻紛軒冕,騎魚可閬蓬。 仙曹應拊掌,顧我簿書叢。
茅舍疎籬古道傍,一枝的皪爲誰芳。 壺中春色從來別,冷落全勝白玉堂。
長官清政玉無瑕,卓魯循良不足誇。 前席有期吾黨喜,挽鬚無路邑人嗟。 才高雁蕩千峰石,惠足河陽一縣花。 欲信三年渾不擾,遊山今日始携家。
鷄骨埋靈塔,龍門□佛龕。
門掩怕山移,稜稜塔填欹。 斷崖抽曉碧,死草借春滋。 地狹樓蜚巧,雲低屋跨危。 雨花臺上石,不似點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