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南山雲,濯濯東流水。 念我平生歡,託居在東里。 失既不足憂,得亦不爲喜。 安貧固其然,處賤寧獨恥。 雲閑虛我心,水清澹吾味。 雲水俱無心,斯可長伉儷。
无
其他无
〔唐朝〕 戴叔倫
悠悠南山雲,濯濯東流水。 念我平生歡,託居在東里。 失既不足憂,得亦不爲喜。 安貧固其然,處賤寧獨恥。 雲閑虛我心,水清澹吾味。 雲水俱無心,斯可長伉儷。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問俗周楚甸,川行眇江潯。 興隨曉光發,道會春言深。 回眺佳氣象,遠懷得山林。 佇應舟楫用,曷務歸閑心。
愚夫何所任,多病感君深。 自謂青春壯,寧知白髮侵。 寢興勞善祝,疎懶愧良箴。 寂寞聞宮漏,那堪直夜心。
英英桂林伯,實惟文武特。 遠勞從事賢,來弔逐臣色。 南裔多山海,道里屢紆直。 風波無程期,所憂動不測。 子行誠艱難,我去未窮極。 臨別且何言,有淚不可拭。
長安分石炭,上黨結松心。 遶畫蠅初落,含滋綬更深。 悲絲光易染,疊素彩還沈。 別有張芝學,書池幸見臨。
西風日夜吹,萬木共離披。 近甸新晴後,高人得意時。 暫閑心亦泰,論道面難欺。 把筆還詩債,將琴當酒資。 藍衫懸竹桁,烏帽挂松枝。 名占文章重,官歸諫憲遲。 生涯貧帝里,公議到台司。 室冷沾苔蘚,門清絕路岐。 莫言鄰白屋,即賀立丹墀。 豈慮塵埃久,雲霄故有期。
白社思歸處,青門見去人。 鄉遙茂苑樹,路入廣陵塵。 海日潮浮曉,湖山雪露春。 猶期來帝里,未是得閑人。
千尋練帶新安水,萬仞花屏問政山。 自少雲霞居物外,不多塵土到人間。 壺懸仙島吞舟(一作「丹」)罷,椀浸星宮沉(一作「咒」)水閑。 寶籙篋(一作「匣」)垂金絛(一作「縷」)帶,絳囊絳鎻玉連環。 靜張棋勢(一作「局」)鋪還打,默考仙經補又刪。 床並葛鞋寒兔伏,窗橫檉几老龍跧。 溪童乞火朝敲竹,山鬼聽琴夜撼閂。 草暗碧潭思句曲,松昏紫氣度[函](深)(據《苕》改)關。 龜成[錢](淺)(據《苕》改),甲毛猶綠,鶴化幽(一作「黳」)翎頂更殷(一作「丹」)。 阮洞神仙分藥去,蔡家兄弟寄書還。 黃精苗倒眠青鹿,紅杏枝低掛白鷴。 容易煑茶(一作「銀」)供客用,辛勤栽果與猿攀。 常尋靈穴通三島(一作「楚」),擬過流沙化百蠻。 新隱漸開(一作「聞」)侵月窟,舊林(一作「鄰」)猶悅(一作「說」)枕沙灣。 手疏俗禮慵非傲,肘護(一作「後」)靈方臂(一作「秘」)不慳。 海上使頻青鳥黠,篋中藏久白驢頑。 笻枝健杖(一作「拄」)菖蒲節,筍櫛高簪玳瑁斑。 花氣薰心香馥馥,澗聲聆耳泠(一作「響」)潺潺。 高墳自掩浮生骨,短晷難窮(一作「凋」)不死顏。 早晚重逢蕭塢客,願隨芝蓋出塵寰。 (見《增修詩話總龜》卷十五。 注一作者爲《苕溪漁隱叢詩後集》卷三十八之異文)(按:《苕溪漁隱叢話》錄本詩各句次第,與《詩話總龜》有較大不同。 茲錄其各聯韻脚以存其次第:「山」、「間」、「閑」、「關」、「丹」、「還」、「斑」、「灣」、「鷴」、「頑」、「慳」、「環」、「蠻」、「攀」、「刪」、「跧」、「閂」、「潺」、「顏」、「寰」。 又按:《增修詩話總龜》云:「歙州問政山聶道士所居,嘗有人陟險攀蘿至絕壁,於巖下嵌空處見題詩一首,雖苔蘚昏蝕,而文尚可辨,題云黃台詞,不知台何人也。 〖下錄詩,略。 〗台,國初時任屯田員外郎。 世有全篇。 」《苕溪漁隱叢話》亦以台爲「國初」人。 二本差異甚大,當一錄自石刻,一即「世有全篇」之什。 厲鶚《宋詩紀事》卷二收入本詩。 然詳繹本詩及有關記載,此詩應爲唐末任鍾傳從事之黃台所作爲是。 主要證據有:一、宋初之黃台,除《總龜》所云外,無他事迹可考。 二、問政山在歙州城外十許里,其地唐末適爲鍾傳所奄有。 黃台爲傳從事,具備作詩刻石之條件。 三、宋初避太祖諱,「殷」字亦諱,如殷全義即更名湯悅,而石刻詩中尚有「殷」字,世傳之本始易爲「丹」字,知非)(宋初人作。 四、胡仔、厲鶚均謂此詩系詠問政先生聶師道之作。 師道事詳《苕溪漁隱叢話》引山谷詩、《方輿勝覽》、《十國春秋》,爲唐末至楊吳初年人,與黃台適同時。 而問政山名或謂始於師道。 則非。 胡仔及閔嗣麟《黃山志定本》卷六均謂山名始于德晦。 德晦爲邵孫,約大和會昌間人。 )。
一舉造物手,萬生和氣中。 酒邊排雪意,詩裏要春風。 了了誰孤起,滔滔我即空。 試詢三世事,猶有讀書功。
手足甚親,志異出處。 魋將爲亂,子廼脫去。 在污能絜,危而有慮。 內省若斯,何憂何懼。
一春留滯在京華,午日依前未到家。 細葛香羅素無望,黄塵烏帽亦堪嗟。 爭舟野渡人如簇,立馬郵亭日欲斜。 遥想塤箎獻親壽,綵衣羅拜酌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