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侯軒蓋行何疾,零陵太守登車日。 零陵太守淚盈巾,此日長安方欲春。 虎符龍節照岐路,何苦愁爲江海人。 彼方韶景無時節,山水諸花恣開發。 客投津戍少聞猨,鴈過瀟湘更逢雪。 郡齋無事好閑眠,秔稻油油綠滿川。 浪裏爭迎三蜀貨,月中喧泊九江船。 今朝小阮同夷老,欲聞明年借幾年。
无
其他无
〔唐朝〕 盧綸
五侯軒蓋行何疾,零陵太守登車日。 零陵太守淚盈巾,此日長安方欲春。 虎符龍節照岐路,何苦愁爲江海人。 彼方韶景無時節,山水諸花恣開發。 客投津戍少聞猨,鴈過瀟湘更逢雪。 郡齋無事好閑眠,秔稻油油綠滿川。 浪裏爭迎三蜀貨,月中喧泊九江船。 今朝小阮同夷老,欲聞明年借幾年。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 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
聚如浮沫散如雲,聚不相將散不分。 入郭當時君是我,歸山今日我非君。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千尋練帶新安水,萬仞花屏問政山。 自少雲霞居物外,不多塵土到人間。 壺懸仙島吞舟(一作「丹」)罷,椀浸星宮沉(一作「咒」)水閑。 寶籙篋(一作「匣」)垂金絛(一作「縷」)帶,絳囊絳鎻玉連環。 靜張棋勢(一作「局」)鋪還打,默考仙經補又刪。 床並葛鞋寒兔伏,窗橫檉几老龍跧。 溪童乞火朝敲竹,山鬼聽琴夜撼閂。 草暗碧潭思句曲,松昏紫氣度[函](深)(據《苕》改)關。 龜成[錢](淺)(據《苕》改),甲毛猶綠,鶴化幽(一作「黳」)翎頂更殷(一作「丹」)。 阮洞神仙分藥去,蔡家兄弟寄書還。 黃精苗倒眠青鹿,紅杏枝低掛白鷴。 容易煑茶(一作「銀」)供客用,辛勤栽果與猿攀。 常尋靈穴通三島(一作「楚」),擬過流沙化百蠻。 新隱漸開(一作「聞」)侵月窟,舊林(一作「鄰」)猶悅(一作「說」)枕沙灣。 手疏俗禮慵非傲,肘護(一作「後」)靈方臂(一作「秘」)不慳。 海上使頻青鳥黠,篋中藏久白驢頑。 笻枝健杖(一作「拄」)菖蒲節,筍櫛高簪玳瑁斑。 花氣薰心香馥馥,澗聲聆耳泠(一作「響」)潺潺。 高墳自掩浮生骨,短晷難窮(一作「凋」)不死顏。 早晚重逢蕭塢客,願隨芝蓋出塵寰。 (見《增修詩話總龜》卷十五。 注一作者爲《苕溪漁隱叢詩後集》卷三十八之異文)(按:《苕溪漁隱叢話》錄本詩各句次第,與《詩話總龜》有較大不同。 茲錄其各聯韻脚以存其次第:「山」、「間」、「閑」、「關」、「丹」、「還」、「斑」、「灣」、「鷴」、「頑」、「慳」、「環」、「蠻」、「攀」、「刪」、「跧」、「閂」、「潺」、「顏」、「寰」。 又按:《增修詩話總龜》云:「歙州問政山聶道士所居,嘗有人陟險攀蘿至絕壁,於巖下嵌空處見題詩一首,雖苔蘚昏蝕,而文尚可辨,題云黃台詞,不知台何人也。 〖下錄詩,略。 〗台,國初時任屯田員外郎。 世有全篇。 」《苕溪漁隱叢話》亦以台爲「國初」人。 二本差異甚大,當一錄自石刻,一即「世有全篇」之什。 厲鶚《宋詩紀事》卷二收入本詩。 然詳繹本詩及有關記載,此詩應爲唐末任鍾傳從事之黃台所作爲是。 主要證據有:一、宋初之黃台,除《總龜》所云外,無他事迹可考。 二、問政山在歙州城外十許里,其地唐末適爲鍾傳所奄有。 黃台爲傳從事,具備作詩刻石之條件。 三、宋初避太祖諱,「殷」字亦諱,如殷全義即更名湯悅,而石刻詩中尚有「殷」字,世傳之本始易爲「丹」字,知非)(宋初人作。 四、胡仔、厲鶚均謂此詩系詠問政先生聶師道之作。 師道事詳《苕溪漁隱叢話》引山谷詩、《方輿勝覽》、《十國春秋》,爲唐末至楊吳初年人,與黃台適同時。 而問政山名或謂始於師道。 則非。 胡仔及閔嗣麟《黃山志定本》卷六均謂山名始于德晦。 德晦爲邵孫,約大和會昌間人。 )。
西方白虎本屬陰,爲男爲女亦爲金。 長立子宮胎產午,成形兌體坎同心。 嬌姿玉貌欺冰雪,素質含光洒輕血。 則知喚作白琅玕,怎識我身是明月。 無媒自嫁得黃芽,生死在歸戊己家。 炎烈下時寒國上,陰陽催強緫成砂。 若人會得吾此語,目前便是三清路。 駕鶴沖天日有菁定知永劫拋塵土。
白布裙襦退士裝,短籬幽徑獨相羊。 莎根蟋蟀催秋候,稗穂蜻蜓立晚凉。 屈子所悲人盡醉,酈生常謂我非狂。 知心賴有青天在,又炷中庭一夕香。
漸近重陽天氣嘉,數椽茆屋淡生涯。 山童擁篲掃黄葉,鄰女傍籬收碧花。 避俗要生輪四角,出門何啻路三义。 晚窗酒盡無多嘆,試問前村好事家。
風雨澒洞吞孤村,讀書擁褐不出門。 歷觀忠邪見肝肺,直與治亂窮根原。 傅巖之野感帝夢,此事難以今人論。 危冠長劍一見用,萬里耕桑吾道尊。
前窗向市下却簾,後窗臨水開却門。 岸頭楊柳報春動,溪底雲天隨浪翻。 隔溪數間黄草屋,繞屋千竿翠瓊竹。 三老鳴鉦檥柂樓,今宵又向臨平宿。
青絲簇飣蓴羹味,白雪堆盤縷鱠鱸。 我向松江飫鮮美,菜腸今更食新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