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識堂堂玉立姿,已傳薤露滿山悲。 空餘父執修恭意,謾繼詞流紀德詩。 諸子盡賢門益大,萬家餘地冢初纍。 紛然盡奪三軍帥,誰識公心死不移。
无
其他无
〔宋朝〕 胡寅
未識堂堂玉立姿,已傳薤露滿山悲。 空餘父執修恭意,謾繼詞流紀德詩。 諸子盡賢門益大,萬家餘地冢初纍。 紛然盡奪三軍帥,誰識公心死不移。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 海氣侵南部,邊風掃北平。 莫賣盧龍塞,歸邀麟閣名。
奐奐新宮,既奐而輪。 其固如山,其儼如雲。 其寢斯安,□□□分。 我既考落,以燕羣臣。
深沉分派異,方外一輪孤。 海底清天鏡,潭中碧眼珠。 千重排雪岸,半偈徹冰壺。 遞印宗門後,人天作楷模。
千尋練帶新安水,萬仞花屏問政山。 自少雲霞居物外,不多塵土到人間。 壺懸仙島吞舟(一作「丹」)罷,椀浸星宮沉(一作「咒」)水閑。 寶籙篋(一作「匣」)垂金絛(一作「縷」)帶,絳囊絳鎻玉連環。 靜張棋勢(一作「局」)鋪還打,默考仙經補又刪。 床並葛鞋寒兔伏,窗橫檉几老龍跧。 溪童乞火朝敲竹,山鬼聽琴夜撼閂。 草暗碧潭思句曲,松昏紫氣度[函](深)(據《苕》改)關。 龜成[錢](淺)(據《苕》改),甲毛猶綠,鶴化幽(一作「黳」)翎頂更殷(一作「丹」)。 阮洞神仙分藥去,蔡家兄弟寄書還。 黃精苗倒眠青鹿,紅杏枝低掛白鷴。 容易煑茶(一作「銀」)供客用,辛勤栽果與猿攀。 常尋靈穴通三島(一作「楚」),擬過流沙化百蠻。 新隱漸開(一作「聞」)侵月窟,舊林(一作「鄰」)猶悅(一作「說」)枕沙灣。 手疏俗禮慵非傲,肘護(一作「後」)靈方臂(一作「秘」)不慳。 海上使頻青鳥黠,篋中藏久白驢頑。 笻枝健杖(一作「拄」)菖蒲節,筍櫛高簪玳瑁斑。 花氣薰心香馥馥,澗聲聆耳泠(一作「響」)潺潺。 高墳自掩浮生骨,短晷難窮(一作「凋」)不死顏。 早晚重逢蕭塢客,願隨芝蓋出塵寰。 (見《增修詩話總龜》卷十五。 注一作者爲《苕溪漁隱叢詩後集》卷三十八之異文)(按:《苕溪漁隱叢話》錄本詩各句次第,與《詩話總龜》有較大不同。 茲錄其各聯韻脚以存其次第:「山」、「間」、「閑」、「關」、「丹」、「還」、「斑」、「灣」、「鷴」、「頑」、「慳」、「環」、「蠻」、「攀」、「刪」、「跧」、「閂」、「潺」、「顏」、「寰」。 又按:《增修詩話總龜》云:「歙州問政山聶道士所居,嘗有人陟險攀蘿至絕壁,於巖下嵌空處見題詩一首,雖苔蘚昏蝕,而文尚可辨,題云黃台詞,不知台何人也。 〖下錄詩,略。 〗台,國初時任屯田員外郎。 世有全篇。 」《苕溪漁隱叢話》亦以台爲「國初」人。 二本差異甚大,當一錄自石刻,一即「世有全篇」之什。 厲鶚《宋詩紀事》卷二收入本詩。 然詳繹本詩及有關記載,此詩應爲唐末任鍾傳從事之黃台所作爲是。 主要證據有:一、宋初之黃台,除《總龜》所云外,無他事迹可考。 二、問政山在歙州城外十許里,其地唐末適爲鍾傳所奄有。 黃台爲傳從事,具備作詩刻石之條件。 三、宋初避太祖諱,「殷」字亦諱,如殷全義即更名湯悅,而石刻詩中尚有「殷」字,世傳之本始易爲「丹」字,知非)(宋初人作。 四、胡仔、厲鶚均謂此詩系詠問政先生聶師道之作。 師道事詳《苕溪漁隱叢話》引山谷詩、《方輿勝覽》、《十國春秋》,爲唐末至楊吳初年人,與黃台適同時。 而問政山名或謂始於師道。 則非。 胡仔及閔嗣麟《黃山志定本》卷六均謂山名始于德晦。 德晦爲邵孫,約大和會昌間人。 )。
我家峯頭最高層,落葉蒼苔不可登。 清坐與師烹玉糝,千岩風雨夜深燈。
舊聞通印名,海錯珍莫踰。 火氣爍鱗鬣,鹵香泛庖厨。 泥泥子盈胞,鮮美禍所區。 生如粒芥微,多若囊粟儲。 他年想吞舟,勿輕此錙銖。 一咀命千百,雖甘汝安無。 窮冬孚乳時,罩䍡海爲虛。 含凍體猶僵,得潟味已渝。 虐戲等刳孕,淫刑幾戮孥。 人深襁褓恩,在物愛豈殊。 閩風易殺子,盥水沈其軀。 詎有惻怛心,旁推及豚魚。 相殘人獸均,自殘獸不如。 哦詩化蠻獠,因警饕餮徒。
便令巴水濃如酒,巴邑巴村醉花柳。
紅白相嗣繁,色純香亦淺。 相對庭戶間,俗尚焉能免。
明月蘆花不似他,於中一氣逼天羅。 涅槃影裏無相識,鼻孔遼天笑大哥。
心得高明趣,樓開井邑間。 巡簷風與月,隠几水兼山。 景物因天巧,軒窗占地慳。 寒暄俱可至,徙倚不知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