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鞵遠覓香來處。
无
其他无
〔唐朝〕 李縝
芒鞵遠覓香來處。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莫將鉛粉匣,不用鏡花光。 一去邊城路,何情更畫妝。 影銷胡地月,衣盡漢宮香。 妾死非關命,祗緣怨斷腸。
漫漫復淒淒,黃沙暮漸迷。 人當故鄉立,馬過舊營嘶。 斷雁逢冰磧,回軍占雪溪。 夜來山下哭,應是送降奚。
故國無歸處,官閑憶遠遊。 吳僧秣陵寺,楚客洞庭舟。 久病先知雨,長貧早覺秋。 壯心能幾許,伊水更東流。
荒雞夜唱戰塵深,五鼓雕輿過上林。 才信傾城是真語,直敎塗地始甘心。 兩重秦苑成千里,一炷胡香抵萬金。 曼倩死來無絕藝,後人誰肯惜青禽。
異產應堯年,龍媒順制牽。 權奇初得地,躞蹀欲行天。 詎假調金埒,寧須動玉鞭。 嘶風深有戀,逐日定無前。 周滿誇常馭,燕昭恨不傳。 應知流赭汗,來自海西偏。
青溪逐水薫漁樵,策杖褰衣屢驀橋。 鳥坐春池雙影近,人呼幽谷兩聲遥。 祥煙五色飛仙電,瑞草千藂(叢)間藥苗。 河畔曲肱而取飲,嫌煩且棄樹中瓢。 ([一]以上詩凡六寫本,其原編號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卷末多《題隱士詠》一首,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學生劉文端寫記」一行。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僅存第一首,不校。 甲卷題作「敦煌古蹟廿詠」,乙卷「廿詠」作「二十詠」。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三]原卷無「向」字,依乙、丙、丁三卷補。 [四]「二」,甲卷作「三」。 [五]「短」下原卷有「見」字,依乙、丙、丁三卷刪。 [六]乙、丙、丁二卷無「矣」字。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八]原卷殘缺處,元用甲、乙、丙、丁四卷補之。 凡校補字,均括以[],如[也自鳴]和以下括弧內均是。 [九]「鼓」,甲、乙兩卷作「轂」。 [一○]「尋」,甲卷作「看」。 [一一]詩題丁卷作「靈巖莫高窟詠」。 [一二]「剎」,原卷作「日」,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三]「指」,甲卷作「至」。 [一四]「甦」字原闕,據甲、乙兩卷補。 丙、丁卷「甦」作「蘇」。 [一五]「走」原作「奏」,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六]「迴」,乙卷作「還」。 [一七]「色」,甲卷作「素」。 [一八]「含」,丁卷作「合」。 [一九]「塞」原作「賽」,依丙、丁卷改。 [二○]詩題丙、丁兩卷標作「瑟瑟監詠」。 [二一]此句甲卷作「爲懸寶蓋髪」。 [二二]甲卷有三處異文:第一句「昔時」作「昔日」,第二句「遺廟」作「唯廟」,第六句「墳傍」作「其傍」。 [二三]「臺」,甲卷作「樓」。 [二四]「坐」原作「作」,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五]「轉」,甲、丙兩卷作「盡」。 )([二六]甲卷有兩處異文,第二句「與此」作「以此」,第三句「一州」作「州縣」。 [二七]「三」原作「一」,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甲、丙、丁三卷補。 [二九]「嫩」原作「嬾」,依丁卷改。 [三○]「新」原作「連」,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散」。 [三二]「王」原作「往」,依丙、丁兩卷改。 [三三]「鴻」,丙、丁兩卷作「虹」。 [三四]「徑」,丙、丁兩卷作「堠」。 [三五]「生」原作「空」,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六]「量」原作「兩」,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七]《題隱士詠》原載丙卷末,兹亦移錄附於後。 )。
日月延人人自忙,分明真道不窮陽。 家家盡有鉛和汞,使得迷人人渺茫。
天上雞人唱曉籌,嚴粧鐘動景陽樓。 千門競洗燕脂面,流作香波入御溝。
傳家素業祗圖書,永日沉涵樂有餘。 方信此心無所著,山林鐘鼎一蘧廬。
長倩抱關真碌碌,仲升吐策但平平。 頭顱四十已自揣,空負林宗裁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