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月藏詩骨,流離賦病骸。 不禁一飽死,空遺百生懷。 樹秀天通隴,山嬌客語淮。 壁間無半偈,無乃望君崖。
无
其他无
〔宋朝〕 劉望之
風月藏詩骨,流離賦病骸。 不禁一飽死,空遺百生懷。 樹秀天通隴,山嬌客語淮。 壁間無半偈,無乃望君崖。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萬里風來地,清江北望樓。 雲通梁苑路,月帶楚城秋。 刺字從漫滅,歸途尚阻脩。 前程更煙水,吾道豈淹留。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千尋練帶新安水,萬仞花屏問政山。 自少雲霞居物外,不多塵土到人間。 壺懸仙島吞舟(一作「丹」)罷,椀浸星宮沉(一作「咒」)水閑。 寶籙篋(一作「匣」)垂金絛(一作「縷」)帶,絳囊絳鎻玉連環。 靜張棋勢(一作「局」)鋪還打,默考仙經補又刪。 床並葛鞋寒兔伏,窗橫檉几老龍跧。 溪童乞火朝敲竹,山鬼聽琴夜撼閂。 草暗碧潭思句曲,松昏紫氣度[函](深)(據《苕》改)關。 龜成[錢](淺)(據《苕》改),甲毛猶綠,鶴化幽(一作「黳」)翎頂更殷(一作「丹」)。 阮洞神仙分藥去,蔡家兄弟寄書還。 黃精苗倒眠青鹿,紅杏枝低掛白鷴。 容易煑茶(一作「銀」)供客用,辛勤栽果與猿攀。 常尋靈穴通三島(一作「楚」),擬過流沙化百蠻。 新隱漸開(一作「聞」)侵月窟,舊林(一作「鄰」)猶悅(一作「說」)枕沙灣。 手疏俗禮慵非傲,肘護(一作「後」)靈方臂(一作「秘」)不慳。 海上使頻青鳥黠,篋中藏久白驢頑。 笻枝健杖(一作「拄」)菖蒲節,筍櫛高簪玳瑁斑。 花氣薰心香馥馥,澗聲聆耳泠(一作「響」)潺潺。 高墳自掩浮生骨,短晷難窮(一作「凋」)不死顏。 早晚重逢蕭塢客,願隨芝蓋出塵寰。 (見《增修詩話總龜》卷十五。 注一作者爲《苕溪漁隱叢詩後集》卷三十八之異文)(按:《苕溪漁隱叢話》錄本詩各句次第,與《詩話總龜》有較大不同。 茲錄其各聯韻脚以存其次第:「山」、「間」、「閑」、「關」、「丹」、「還」、「斑」、「灣」、「鷴」、「頑」、「慳」、「環」、「蠻」、「攀」、「刪」、「跧」、「閂」、「潺」、「顏」、「寰」。 又按:《增修詩話總龜》云:「歙州問政山聶道士所居,嘗有人陟險攀蘿至絕壁,於巖下嵌空處見題詩一首,雖苔蘚昏蝕,而文尚可辨,題云黃台詞,不知台何人也。 〖下錄詩,略。 〗台,國初時任屯田員外郎。 世有全篇。 」《苕溪漁隱叢話》亦以台爲「國初」人。 二本差異甚大,當一錄自石刻,一即「世有全篇」之什。 厲鶚《宋詩紀事》卷二收入本詩。 然詳繹本詩及有關記載,此詩應爲唐末任鍾傳從事之黃台所作爲是。 主要證據有:一、宋初之黃台,除《總龜》所云外,無他事迹可考。 二、問政山在歙州城外十許里,其地唐末適爲鍾傳所奄有。 黃台爲傳從事,具備作詩刻石之條件。 三、宋初避太祖諱,「殷」字亦諱,如殷全義即更名湯悅,而石刻詩中尚有「殷」字,世傳之本始易爲「丹」字,知非)(宋初人作。 四、胡仔、厲鶚均謂此詩系詠問政先生聶師道之作。 師道事詳《苕溪漁隱叢話》引山谷詩、《方輿勝覽》、《十國春秋》,爲唐末至楊吳初年人,與黃台適同時。 而問政山名或謂始於師道。 則非。 胡仔及閔嗣麟《黃山志定本》卷六均謂山名始于德晦。 德晦爲邵孫,約大和會昌間人。 )。
日昳未,灌頂醍醐㝡上味。 一切諸佛及菩提,唯佛知之貴中貴。
池光修竹裏,筇杖季春頭。 客子愁無奈,桃花笑不休。 百年今日勝,萬里此生浮。 莽莽樽前事,題詩記獨遊。
美景足可惜,殘春尤不堪。 晚英餘燕蹴,熟顆墜鶑含。 歲月蓬雙鬢,生涯粟一甔。 唯思對公瑾,把酒話江南。
平生好山水,至老心不移。 每聞有佳處,欲見唯恐遲。 相去雖云遠,不憚脚力疲。 縱不能得到,夜夢必見之。 晚歲卜築地,一半在翠微。 山水既俱勝,景物還相宜。 旁人來覩此,已自心目怡。 若乃夢中見,則又遠過斯。 高山與流水,到處皆崛奇。 其間有樓觀,金碧仍相輝。 幽深極險怪,皆世所未窺。 謂必神仙窟,非世所得知。 不謂我凡骨,乃獲來遊嬉。 恍然若驚覺,有如天上歸。 是豈造物者,不與人相違。 知我有雅好,特以此見貽。 嗟我今老矣,萬事都棄遺。 猶有山水債,未能忘夢思。 他日或蟬蛻,百態不願爲。 只願海山去,赴我赤松期。
時逢化國日舒長,解慍風來宇宙凉。 飛鷁闓祥瞻北極,頒魚錫宴暨南方。 紛紛人贊元侯德,兩兩星舒使者光。 來歲廣庭班玉筍,斯辰同奉萬年觴。
酒興森然不可回,重陽未到菊先開。 一雙鱍剌明吾眼,催喚厨人斫鱠來。
孤童崛起世希有,二子成名人所難。 終始兩無堪恨處,東西常大所居官。 諸方老宿俱參遍,蓋世功名忽夢殘。 愛我平生呼畏友,負公無路送行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