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明遶屋樹扶疏,大似蓬蒿仲蔚居。 老矣强營三徑菊,閒來未厭五車書。 詩成歎我同招隠,賦就須君敵子虛。 努力青雲家世事,他年簪筆待嚴徐。
无
其他无
〔宋朝〕 韓元吉
淵明遶屋樹扶疏,大似蓬蒿仲蔚居。 老矣强營三徑菊,閒來未厭五車書。 詩成歎我同招隠,賦就須君敵子虛。 努力青雲家世事,他年簪筆待嚴徐。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夙駕趨北闕,曉星啓東方。 鳴騶分騎吏,列燭散康莊。 照灼華簪並,逶迤綺陌長。 腰金初辨色,噴玉自生光。 獻替均三壤,貞明集百祥。 下才叨接武,空此媿文昌。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耻向東吳再起兵。
皛皛金方色,遷移妙不窮。 輕衣塵跡化,淨壁繢文通。 沙變藍溪漬,冰渝墨沼空。 似甘言受和,由禮學資忠。 皎潔形無定,玄黃用莫同。 素心如可教,願染古人風。
傍看數箇大憨癡,造宅舍擬作萬年期。 人人百歲乃有一,縱令長命七十稀。 少少撩亂死。 □□□□期却半,欲似流星光暫時。 中途少少遼亂死,亦有初生嬰孩兒。 無問男夫及女婦,不得驚忙審三思。 年年相續罪根重,月月增長肉身肥。 日日造罪不知足,恰似獨養神猪兒。 不能透圈四方走,還須圈裏待死時。 自造惡業還自受,如今痛苦還自知。 (以上十八首均錄自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一。 張氏所據本爲斯七七八、斯五七九六、斯五四七四、斯一三九九卷,幷以《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王梵志詩集》參校。 )(按:本卷所錄王梵志詩,皆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另曾參校《大正藏》本及《敦煌掇瑣》。 錄詩的原則是,儘可能地保持王詩的原貌。 凡原文可通者,儘可能保持原文。 原文顯誤,張氏所改爲無可移易者,即予改正。 原文雖誤,張氏所作改動尚難成定論者,則仍保留原文,而以張說附收其下。 各本有異文者,擇其善者爲正文,異文注出「一作某」。 張錫厚爲王梵志詩的校錄、寫定作了十分可貴的努力,本卷充分利用了他的成果,筆者只在少數詩章的分篇及文字的定奪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是應該在這裏說明的。 )。
片帆浮桂水,落日天涯時。 飛鳥看共度,閑雲相與遲。 長波無曉夜,泛泛欲何之。
雪堆屋背已崔巍,溝瓦垂冰凍不摧。 乳石駢羅疑在谷,遺簪璀璨儼成堆。 沍寒侵被憐衰老,咀嚼鳴牙憶尚孩。 自是中原驗時令,江南春候亦難裁。
近日江西將,常兵已駭聞。 不知蜂蠆陳,敢抗虎貔軍。
楚士照千乘,韓梨夸數株。 舜門紛執玉,堯岳衒分符。 寶結文房友,鑑明狂客湖。 郊圻正多壘,兵會憶夷吾。
吾道從來自不孤,果蒙好語慰榛蕪。 孜孜相勉惟名節,官職何須校有無。
兩年官絕塞,萬里下瞿唐。 秋浦浪方息,銅陵風又狂。 五松人憶白,雙竹句思黄。 今夜舟中月,中秋何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