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因髀肉嘆身閑,聊欲勤勞鞍馬間。 黑矟黄旗端未免,會衝風雪出榆關。
无
其他无
〔宋朝〕 陸游
每因髀肉嘆身閑,聊欲勤勞鞍馬間。 黑矟黄旗端未免,會衝風雪出榆關。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赫赫離精御炎陸,滔滔熾景開隆暑。 冀延神鑒俯蘭罇,式表虔襟陳桂俎。
景物詩人見即誇,豈憐高韻說紅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開得方知不是花。
漢文窮相作前王,慳惜明珠不斗量。 翡翠鮫鮹何所直,千裨萬接上書囊。
妾家本住巫山雲,巫山流泉常自聞。 玉琴彈出轉寥敻,直是當時夢裏聽。 三峽迢迢幾千里,一時流入幽閨裏。 巨石崩崖指下生,飛泉走浪弦中起。 初疑憤怒含雷風,又似嗚咽流不通。 迴湍曲瀨勢將盡,時復滴瀝平沙中。 憶昔阮公爲此曲,能令仲容聽不足。 一彈既罷復一彈,願作流泉鎮相續。
玉座新規盛,金章舊制非。 列城初執禮,清廟重垂衣。 不覩千箱詠,翻愁五稼微。 祇將蘋藻潔,寧在餼牢肥。 徙市行應謬,焚巫事亦違,至誠期必感,昭報意猶希。 海日明朱檻,谿煙濕畫旗。 迴瞻郡城路,未欲背山歸。 (《會稽掇英總集》卷八)(〖1〗《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四二《集古錄跋尾》卷九《唐薛苹唱和詩》〖大和中〗云:「右薛苹唱和詩,其間馮宿、馮定、李紳皆唐顯人,靈澈以詩名後世,皆人所想見者,然詩皆不及苹,豈唱者得於自然,和者牽於強作耶!」〖2〗《寶刻叢編》卷十三引歐陽棐《集古錄目》云:「《唐禹廟詩》,唐浙東觀察使越州刺史薛苹詩,不著書人名氏。 苹初至鎮,易禹廟金紫服以冠冕,後因祈雨,作此詩,其和者鹽鐵轉運崔述等凡十七首。 」按:岑仲勉先生《貞石證史·薛苹唱和詩即禹廟詩》對此詩考證甚詳,可參看。 惟訂歐陽修云「大和中」刻石爲誤,實未察《集古錄跋尾》著錄年歲,爲刻石時間而非寫作時間,爲小疵耳。 )。
巖壑六七崦,茅茨三兩家。 整巢歸燕子,刺水長蒲芽。 貫碧流春漲,埋紅落野花。 困隨木上坐。 脚力未須嗟。 (見民國十七年余紹纂《龍遊縣志》卷三十七)(《龍遊縣志》附按:「右詩錄自兩舊志。 案原注云:『唐人。 』今考羣書,均未知其爲何人。 豈令君二字,稱其官耶? 明季清初人著書,恒不喜注明出處,以致後人失考類如是,可慨也。 」)。
關塞雲西路,僧廬左右開。 過巖逢石坐,尋水到源回。 天籟吟松塢,雲腴溢茗杯。 宮城纔十里,導騎莫相催。
吾鄉苦筍佳,出處惟石屋。 玉肌膩新酥,黄衣緣深綠。 林深恐人知,頭角互出縮。 烟雨養春姿,此物未成熟。 三月臘酒香,開罇慰幽獨。 烹庖入盤俎,點醬真味足。 未須五鼎牛,聊稱一囊粟。 朅來庾嶺下,歲月去何速。 經冬又七春,未分窮途哭。 今朝好事者,惠我生一束。 頭髠甲斕斑,味惡韻粗俗。 兒童不慣嘗,噦噫驚媼僕。 老妻念鄉味,放箸淚盈目。 丈夫志有在,何事校口腹。 呼奴更傾酒,一笑風生谷。
遐想子期,挾策聖帷。 涉道是嗜,惟士可縻。 在德既賢,在名廼垂。 洋洋之風,逮今四馳。
風色偃貂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