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笥深無底,高談一座傾。 置身初濩落,有子晚光榮。 命服鄉閭賀,安輿里巷迎。 風枝何不定,忽忽到佳城。
无
其他无
〔宋朝〕 呂祖謙
經笥深無底,高談一座傾。 置身初濩落,有子晚光榮。 命服鄉閭賀,安輿里巷迎。 風枝何不定,忽忽到佳城。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茶,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蘂色,椀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識樂衆生樂,緣繩枉(《宗鏡錄》卷四十作「妄」)走作。 智樂菩薩樂,無繩亦無縛。 若有發心者,直須學無作。 莫道怕落空,得空亦不惡。 見鑛不別(《宗鏡錄》作「識」)金,入鑛(《宗鏡錄》作「爐」)方知錯。
古人重義不重金,曲高和寡勿(《宗鏡錄》、《偈頌》作「無」)知音。 今時志(《宗鏡錄》、《偈頌》作「學」)士還如此,語默動用跡難尋。 所嗟世上歧路者,終日崎嶇狂(《宗鏡錄》、《偈頌》作「枉」)用心。 平坦旃檀不肯收,要須登險(《宗鏡錄》作「陟」)訪椿林。 窮子捨父遠逃逝,却於本舍絕知音。 貧女宅中無價寶,却將秤賣他人(《宗鏡錄》、《偈頌》作「小秤買他」)金。 心無相,用還(《偈頌》作「能」)深,無常境界不能侵。 運用能隨高與下,靈光且(《偈頌》作「元」)不是浮沉。 無相無(《偈頌》、《宗鏡錄》無此字)心能運曜,應聲應色隨方照。 雖在方而不在方,任運高低總能妙。 亦(《偈頌》、《宗鏡錄》作「尋」)無頭,復無尾,靈(《偈頌》、《宗鏡錄》作「焰」)光運運從何起? 只今起者便是心(《偈頌》、《宗鏡錄》作「祇者如今全是心」),心用明時更何你(《偈頌》、《宗鏡錄》作「心用明心心復爾」)。 不居方,無(一作「何」)處覓,運用無蹤復無跡。 識取如今明覓(《偈頌》作「密」)人,終朝莫慢(《偈頌》作「漫」,《宗鏡錄》作「謾」)別求的。 懃(《宗鏡錄》作「勸」)心學,近藂林,莫將病眼認花針。 說教本窮無相理,廣讀元來不識心。 了(《偈頌》、《宗鏡錄》作「識」)取心,識(《偈頌》、《宗鏡錄》作「了」)取境,了心識境(《偈頌》、《宗鏡錄》作「識心了境」)禪河淨。 但(《宗鏡錄》作「若」,《偈頌》作「知」)能了境便識心,萬法都如闥婆影。 勸且學,莫爲師,不用登高向下窺。 平源不用金剛鑽,劍刃之中錯下錐。 向前來,莫人我,山僧有曲無人和。 了空無相即法師(《偈頌》作「了境心空即法王」),不用綾羅將作幡(《偈頌》作「爲播」)。 可中了,大希奇,大人幽邃不思議。 (《偈頌》三句作「大幽邃,不思議,可中學得大希奇」)。 自家壞(《偈頌》作「懷」)却真寶藏,終日從人乞布衣。 取境界,妄情生,只如水面(《偈頌》作「上」)一波成。 但能當境無情計(《偈頌》作「繫」),還同水面本地平。 應大軀,應小軀,運用只隨如(《偈頌》作「如隨」)意珠。 被(《偈頌》作「披」)毛戴角形雖異,能應之心(《偈頌》作「應物之情」)體不殊。 應眼時,若千日,萬像不能逃影質。 凡夫只是未曾觀,那得自輕而退屈。 應耳時,若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 什(《偈頌》作「十」)方鍾鼓一時鳴,靈光運運常相續。 應意時,絕分別,照燭森羅長(《偈頌》作「恒」)不歇。 透過山河石壁間,要且照時常寂滅。 境自虛,不須畏,終朝照燭無形(《偈頌》作「元無」)對。 設使(《偈頌》作「爾」)任持浮幻身,運用都無舌身意。 (南唐靜筠二僧《祖堂集》卷十四,宋子昇、本如《禪門諸祖師偈頌》卷上之下,另《宗鏡錄》卷九〖作古德歌〗、卷十八、卷四四、卷九八收此歌部分文字。 )。
歸騎翩翩去路賒,鬰蔥佳氣望天涯。 艱危劍閣三千里,惠愛刀州十萬家。 龍尾道邊瞻日彩,鹿頭關外別春華。 金明扈從宸遊處,休憶連年泛浣花。
早傳黄石系,未伴赤松遊。 暴疹驚牀蟻,深恩賜養牛。 谿璜俄碎玉,川檝遂藏舟。 蕭相今無嗣,夫人紹酇侯。
長鑱長長柄,矮窗矮矮欞。 西風已踰月,胡能不淒清。 晴空舞皓鶴,夜氣紛流螢。 木葉不自覺,無風輒秋聲。
小結茅廬寄一椽,夜燈聊與客周旋。 問知急雨來何處,題作蓬齋亦偶然。 政欲撩君江上句,莫嫌驚我醉中眠。 老翁辜負漁竿久,何日烟簑止釣舡。
曾巒逾碣石,形勝鎮神州。 可惜羊腸險,今包鼠穴羞。 天心端有待,人力豈能謀。 未老如憑軾,壺漿爲曲留。
少談王霸謀身拙,晚好詩騷學道疏。 賴有一籌差自慰,閉門不作子公書。
尊王興霸國,古莫重齊桓。 仲尼書大法,亦莫重更端。 文章革浮澆,近世無如韓。 健筆走霹靂,龍蛇奮潛蟠。 颺風何端倪,鼓蕩巨浸瀾。 明珠及百怪,容畜知曠寬。 其後漸衰微,餘襲猶未彈。 我朝三四公,合力興憤歎。 幸時構明堂,願爲櫨與欒。 期琢宗廟器,願備次玉玕。 謝公唱西都,予預歐尹觀。 乃復元和盛,一變將爲難。 行將三十載,衣被劇纖紈。 後生喜成功,往往舞朱干。 君家兄弟賢,挺拔尤堅完。 譬彼登泰山,孰辨雲徑槃。 忽在高高巔,兩腋猶插翰。 我久知子名,曾未接子驩。 前者和君詩,薄言慙兒肝。 淮南喜子來,袖刺字未漫。 明日聞渡江,留書特相安。 今又獲嘉辭,至味非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