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詩必南雅,自鄶吾無譏。 嗟余生已晚,觀人以觀詩。 人情日變化,往事十九非。 相從飾邊幅,欲語懷銜羈。 久不見官寺,下與家人夷。 渡江六十年,得此心目疑。 早從諸公游,晚佐一郡治。 居嘗陳誼高,動與作吏違。 大白浮朋簪,單車款民扉。 多文雖素履,用拙真良規。 二年意綢繆,一別事渺瀰。 有酒公不飲,贈言我何裨。 穆穆清朝班,僉曰尚德宜。 何妨著此翁,衣冠皓鬚眉。
无
其他无
〔宋朝〕 陳傅良
言詩必南雅,自鄶吾無譏。 嗟余生已晚,觀人以觀詩。 人情日變化,往事十九非。 相從飾邊幅,欲語懷銜羈。 久不見官寺,下與家人夷。 渡江六十年,得此心目疑。 早從諸公游,晚佐一郡治。 居嘗陳誼高,動與作吏違。 大白浮朋簪,單車款民扉。 多文雖素履,用拙真良規。 二年意綢繆,一別事渺瀰。 有酒公不飲,贈言我何裨。 穆穆清朝班,僉曰尚德宜。 何妨著此翁,衣冠皓鬚眉。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憶昔未出身,索寞無精神。 逢人話天命,自賤如埃塵。 君今纔出身,颯爽鞍馬春。 逢人話天命,自重如千鈞。 信涉名利道,舉動皆喪真。 君今自世情,何況天下人。
車輪不可遮,馬足不可絆。 長怨十字街,使郎心四散。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山徑入修篁,深林蔽日光。 夏雲生嶂遠,瀑水引溪長。 秀跡逢皆勝,清芬坐轉涼。 回看玉樽夕,歸路賞前忘。
右《全唐詩補逸》二十卷。 是稿初印於丙子歲(一九三六年),當時收詩止二百七十有奇,暫分七卷,名曰《全唐詩補逸初稿》。 稱《初稿》者,蓋欲賡揚裒集,期畢功釐定於他日也。 其明年而蘆溝變起,舉家流徙,奔走萬里,藏書既失,舊業盡廢,甯居之不遑,奚論撰輯。 荏苒八載,抗戰勝利,始得復返金陵。 顧政敝民窮,生事維艱,丁彼衰世,徒知騰議於私室,已無心於學問矣。 及己丑歲(一九四九年)而雄旆南指,落葉東飄,日出曜景,積瘴煙銷,慶堯宇之得蘇,見山河之重締,薄海同歡,余寧獨異? 自來南師,將三十年矣,生計豐足,心神怡暢,得黨政之關懷,承師友之相勉,於教學之餘,復得游心翰府,繼事蒐聚,雖四凶逞虐之日,猶未嘗或輟。 積之既久,漸成卷帙,略加編次,合之舊稿,得詩近八百篇,離爲二十卷,仍其名曰《全唐詩補逸》。 自維頭白齒脫,精力有竭,而唐詩散佚,遠不止外,倘假我以年,其增輯續補,願待來日,則茲編雖稱《全唐詩補逸》,仍以初稿目之可耳。 惟昔丙子舊稿,收韋莊《秦婦吟》一首,又曾錄《雲謠集雜曲子》三十首及無名氏詞等爲一卷,今王重民氏《敦惶曲子詞集》及《補全唐詩》既悉數絬刊矣,故從刪。 又《全唐詩》以日人朝衡及新羅公主金真德等雜於唐詩人之列,茲編則集日人及新羅人之與唐土人士有交往酬唱者,各自成卷,標以「友邦」之目,附於編末,意欲存當時文化交流之跡云爾。 此則有異於《全唐詩》體制者。 值茲付印之際,畧記前後過程如此。 戊午歲(一九七八年)秋,孫望記於南京師範學院。
風雨淮西夢,危魂費九升。 一官遮日手,兩地讀書燈。 見客深藏舌,吟詩不負丞。 竹林雖有約,門戶要人興。
射策驚寰海,收名儗岱嵩。 俄從白面士,遽作黑頭公。 積善齡何促,流光後必豐。 他年悲宰樹,獨在淛江東。
關外車徒籍籍歸,章街柳色綠如絲。 薰衣別館香三日,卜夜重樓燭九枝。 雪市雲迴翻祕曲,蘅臯波暖寄微辭。 十年酒美俄星弁,肯信尚書對有期。
浙江茅土幾諸侯,美譽唯公一日收。 馮翊望之新得郡,潁川黄霸舊承流。 西湖一火愁中禁,東郡三霖慰客憂。 早晚秋風吹紫桂,百錢應伴使君游。
日透微風暖,風揉嫩日佳。 祇知趲桃李,不道落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