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送公擇入浙

〔唐朝〕 趙蕃

日者君過我,今焉我辭君。 楚荆易得秋,霜霰行在辰。 我車甫來歸,君騎已在門。 喜我更安健,勞言再三陳。 已焉忽謂我,我行不逡巡。 問君何因爾,欲語聲輒吞。 我自解君意,操袂增酸辛。 男兒志四方,懷安實敗名。 不見折脅雎,慷慨西入秦。 君行其有合,宿憤當一伸。 造物固甚巧,頗解戲弄人。 願君稍安之,無爲自傷神。 諸孫君好交,送君必以文。 可慰別後覽,何憂去裝貧。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感春五首 二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廻。 宮門一鎖不復啓,雖有九陌無塵埃。 策馬上橋朝日出,樓闕赤白正崔嵬。 孤吟屢闋莫與和,寸恨至短誰能裁。

    韓愈 唐宋诗
  • 題笙

    筠管參差排鳳翅,月堂淒切勝龍吟。 最宜輕動纖纖玉,醉送當觀灩灩金。 緱嶺獨能徵妙曲,嬴臺相共吹清音。 好將宮徵陪歌扇,莫遣新聲鄭衛侵。

    羅鄴 唐宋诗
  • 蜀中登第荅李搏六韻

    何勞問我成都事,亦報君知便納降。 蜀柳籠堤煙矗矗,海棠當戶燕雙雙。 富春不並窮師子,濯錦全勝旱曲江。 高捲絳紗揚氏宅,半垂紅袖薛濤牕。 浣花泛鷁詩千首,靜衆尋梅酒百缸。 若說弦歌與風景,主人兼是碧油幢。

    裴廷裕 唐宋诗
  • 偶遊龍門北溪忽懷驪山別業因以言志示弟淑奉呈諸大僚

    幽谷杜陵邊,風煙別幾年。 偶來伊水曲,溪嶂覺依然。 傍浦憐芳樹,尋崖愛綠泉。 嶺雲隨馬足,山鳥向人前。 地合心俱靜,言因理自玄。 短才叨重寄,尸祿愧妨賢。 每挹挂冠侶,思從初服旋。 稻粱仍欲報,歲月坐空捐。 助岳無纖塊,輸溟謝末涓。 還悟北轅失,方求南澗田。

    韋嗣立 唐宋诗
  • 宮詞百首 六十六

    內宴初開錦繡攢,教坊齊奏萬年歡。 簫韶響亮春雲合,日照堯階舞瑞鸞。

    和凝 唐宋诗
  • 塞上 一

    秋風漢北雁飛天,單騎那堪遶賀蘭。 磧暗更無巖樹影,地平時有野燒瘢。 貂披寒色和衣冷,劒佩胡霜隔匣寒。 早晚橫戈似飛尉,擁旄深入異田單。

    譚用之 唐宋诗
  • 和常州崔使君詠後庭梅二首 二

    梅院重門掩,遙遙歌吹邊。 庭深人不見,春至曲能傳。 花落彈棋處,香來薦枕前。 使君停五馬,行樂此中偏。

    孫逖 唐宋诗
  • 前言

    唐詩體制繁複。 前承樂府、古風,後啟律詩、雜言,抒情、說理、敍事、寫景,蔚爲大觀。 上自達官,下至隱逸,文士筆述,民間口傳,遍地開花,豐富多彩。 它在中國詩壇上,也在世界詩歌史上,都占有並將永久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唐、宋、元至明中葉以前,唐詩選本多,而全集少。 明中期以後,漸有人重視唐詩全集的編刻,便斷代分期出書,流傳極少。 如隆慶時吳琯等《唐詩紀》,只成初唐、盛唐。 至清康熙四十五、六年間,纔開始根據胡震亨《唐音統籤》及錢謙益、季振宜連接編輯的《全唐詩集》(只有稿本。 初稿爲不同版本的詩集拼成,有抄有刻,我曾寫出目錄,留備參考。 該稿現在台灣。 清內府舊藏是重抄稿本。 )綜合改編成爲現時仍在通行的《全唐詩》。 《全唐詩》共九百卷,收詩五萬餘首。 因時時急於求成,存在不少缺點錯誤。 近代有不昳,如劉師培、李嘉言等提出勘誤和改編的意見,偶然也提到尚有可補之詩。 日本河世寧能早在我國韓隆時期進行《全唐詩》的輯逸工作,雖然所輯有限,又多屬摘句,最後附李嶠幾首詩的校異,也還是值得歡迎的。 近半個世紀中,有羅振玉、王重民,包括最近舒學等,單從敦惶遺書中先後輯出唐人遺詩共約一百八十首。 只限於文士的雅言詩,而未收民間的口語詩,終令人對唐詩有不全之感。 我在較長時期,對全漢至隋詩、全唐詩,都留心輯補,隨見隨鈔,各有積稿。 現中華書局以《全唐詩》先行再版,廣徵補遺。 最近一年多,我根據原輯加工,僅就手邊可利用的書,加以鈔補,五百五十餘人,詩一千餘首,摘句(一聯一韻作爲一句)二百三十以上,詞三十一首,編爲二十一卷。 現時的工作以補爲主,但也以補帶校。 如不事先反複細校,則又不知缺在何處。 多卷集的大家、名家,比較難補,而零句比全詩更難補。 古今學者中,雖對某一家某一集,進行過專門的研究,而竟不知何者可補,或雖補而反誤。 明、清刻本中,誤補者更多一些。 如《四部叢刊》影印明刊本《張籍集》,極爲錯亂,有《臺城》及其他十題,共十七首,實爲劉禹錫詩,《楊柳送客》等四首,爲李益詩,竟大量收入。 席刻《唐詩百名家集》中,《馬戴集》比《全唐詩》多出《早秋宿崔業居處》以下九首,皆爲秦系詩,又席刻百家有《于鄴集》,江標五十家小集有《于武陵集》。 《唐詩紀事》及《全唐詩》都分作二家,據《唐才子傳》,武陵爲鄴之字,實爲一人。 也有些詩。 見於兩家以上,不能肯定爲某一人詩者,保留詩題,文字出入較大者並存。 有此詩雖有疑問,如王維樂府詩等,也作爲附錄保存,留待後來學者參攷。 以上這些情況,都在詩前、詩後或詩人小傳中,加以說明。 體例問題:現在略依原書凡例,如已有傳的,就不再錄,沒有傳而可以查到的,就畧補小傳。 如暫時查不出,就參照原書前後人次,訂其時代。 否則統依姓名筆劃,集中放在「無世次」一卷之中。 本輯稿每詩後面,都注明出處。 所附小傳及詩解等,大都引用原文,形式近於《宋詩紀事》。 原書補遺、歌謠、神仙等詩,也是如此。 不過有詳、有略、也有遺漏,又多數不注出處。 這對以後校勘或改編《全唐詩》,有一定困難。 本輯稿破除以往慣例,不論帝王將相、朝野人士、婦女、僧道,都按時代先後排刊。 缺姓名而有時代,或有關人物可尋,也依照上例列入。 本輯稿略依《唐詩品彙》及《詩藪》、《唐音癸籤》所論,暫分爲初、盛、中、晚。 五代十國補詩較多,(李調元《全五代詩》晚全唐詩於,缺漏還很多。 )題作《全唐五代詩續補遺》,也是可以的。 胡震亨對胡應麟的論述,比較佩服。 但初、盛、中、晚,具體細分,又不盡相同。 如應麟以李適、孫逖爲盛唐,震亨改爲初唐;應麟以包融爲初唐,劉方平爲中唐,震亨都改爲盛唐;應麟以元載、蘇渙爲盛唐,震亨改爲中唐;應麟以魏謩、孫元宴爲中唐,震亨又改爲晚唐;應麟以杜荀鶴、沈彬、陳陶、黃滔特爲晚唐,震亨改爲閏唐(即五代十國)。 而初、盛、中、晚之中,又各有先後,至于五代十國詩在《全唐詩》中混而不分,現也略依《全五代詩》並參照《五代史》、《十國春秋》加以區分。 本稿是繼《全唐詩》原有補遺輯補的,故稱《續補遺》。 筆者限於時間和水平,目前只能勉成此初稿,難免有誤有漏,至於修改補充,更準確地加以排比,則有待今後進一步的努力。 童養年於安徽大學一九八○年四月。

    童養年 唐宋诗
  • 甕中每醖逍遙藥,筆下閒偷造化功。 (《五代詩話》六引《圖畫見聞志》)(〖1〗見《圖畫見聞誌》卷二。 )。

    胡擢 唐宋诗
  • 招李夫人魂賦附楚詞 二

    彩雲裾兮流霞袂,倏而來兮忽而逝。 魂兮勿復遊四裔,[盍]歸來兮膺萬歲。 (見《文苑英華》卷九六)。

    謝觀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