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使東川 百牢關

〔唐朝〕 元稹

嘉陵江上萬重山,何事臨江一破顏。 自笑只緣任敬仲,等閑身度百牢關。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和元八郎中秋居

    聖代無爲化,郎中似散仙。 晚眠隨客醉,夜坐學僧禪。 酒用林花釀,茶將野水煎。 人生知此味,獨恨少因緣。

    姚合 唐宋诗
  • 贈敬晊助教二首 一

    到來常聽說清虛,手把玄元七字書。 仙籍不知名姓有,道情惟見往來疎。 已能絕粒無飢色,早晚休官買隱居。 便欲去隨爲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劉得仁 唐宋诗
  • 春日野行

    雨漲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 野岸明媚山芍藥,水田呌噪官蝦蟇。 鏡中有浪動菱蔓,陌上無風飄柳花。 何事輕橈句溪客,綠萍方好不歸家。

    溫庭筠 唐宋诗
  • 敦煌廿詠(並序) [附]題隱士詠[三七]

    青溪逐水薫漁樵,策杖褰衣屢驀橋。 鳥坐春池雙影近,人呼幽谷兩聲遥。 祥煙五色飛仙電,瑞草千藂(叢)間藥苗。 河畔曲肱而取飲,嫌煩且棄樹中瓢。 ([一]以上詩凡六寫本,其原編號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卷末多《題隱士詠》一首,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學生劉文端寫記」一行。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僅存第一首,不校。 甲卷題作「敦煌古蹟廿詠」,乙卷「廿詠」作「二十詠」。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三]原卷無「向」字,依乙、丙、丁三卷補。 [四]「二」,甲卷作「三」。 [五]「短」下原卷有「見」字,依乙、丙、丁三卷刪。 [六]乙、丙、丁二卷無「矣」字。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八]原卷殘缺處,元用甲、乙、丙、丁四卷補之。 凡校補字,均括以[],如[也自鳴]和以下括弧內均是。 [九]「鼓」,甲、乙兩卷作「轂」。 [一○]「尋」,甲卷作「看」。 [一一]詩題丁卷作「靈巖莫高窟詠」。 [一二]「剎」,原卷作「日」,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三]「指」,甲卷作「至」。 [一四]「甦」字原闕,據甲、乙兩卷補。 丙、丁卷「甦」作「蘇」。 [一五]「走」原作「奏」,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六]「迴」,乙卷作「還」。 [一七]「色」,甲卷作「素」。 [一八]「含」,丁卷作「合」。 [一九]「塞」原作「賽」,依丙、丁卷改。 [二○]詩題丙、丁兩卷標作「瑟瑟監詠」。 [二一]此句甲卷作「爲懸寶蓋髪」。 [二二]甲卷有三處異文:第一句「昔時」作「昔日」,第二句「遺廟」作「唯廟」,第六句「墳傍」作「其傍」。 [二三]「臺」,甲卷作「樓」。 [二四]「坐」原作「作」,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五]「轉」,甲、丙兩卷作「盡」。 )([二六]甲卷有兩處異文,第二句「與此」作「以此」,第三句「一州」作「州縣」。 [二七]「三」原作「一」,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甲、丙、丁三卷補。 [二九]「嫩」原作「嬾」,依丁卷改。 [三○]「新」原作「連」,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散」。 [三二]「王」原作「往」,依丙、丁兩卷改。 [三三]「鴻」,丙、丁兩卷作「虹」。 [三四]「徑」,丙、丁兩卷作「堠」。 [三五]「生」原作「空」,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六]「量」原作「兩」,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七]《題隱士詠》原載丙卷末,兹亦移錄附於後。 )。

    敦煌人作品[一] 唐宋诗
  • 南臺靜坐一鑪香,亘(一作「終」)日凝然萬事忘(一作「慮亡」)。 不是息心除忘想,都緣無事可思量。 (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四,注一作者爲《五燈會元》卷八之異文。 )。

    守安 唐宋诗
  • 題石勒王見佛圖澄畫像

    立地成佛殺人漢,握節當胸更問誰。 莫怪阿師佯瞌睡,要渠回首自知非。

    釋宗演 唐宋诗
  • 黄檗覽秀閣和韻

    飛閣凌雲翠,幽尋一徑微。 峰巒長競秀,煙水莽相圍。 景色塵囂外,詩情領略歸。 標題屬大手,價重勝留衣。

    黄祖舜 唐宋诗
  • 再次前韵六首 其五

    野泉決決貫城来,紅紫商量次第開。 尚想梅横卻月觀,遥知雲雨暗陽臺。

    張嵲 唐宋诗
  • 中秋飲張仁甫家探韵得玉字

    數日及中秋,迎月試新醁。 清暉困屏翳,頑陰費驅逐。 廣座迷樽俎,高堂費燈燭。 未用恤一眚,何妨縱百沃。 見人如見月,張家呼小玉。

    馮時行 唐宋诗
  • 童丱須知 梳粧八篇 其四

    生靈膏血是緡錢,買得珍珠顆顆圓。 痛惜鮫人在深海,風潮沉溺幾多船。

    史浩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