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豈知新智慧,存思便是小天台。 偶嘗嘉果求枝去,因問名花寄種來。 春物誘才歸健筆,夜歌牽醉入叢杯。 此中難遇逍遙事,計日應爲印綬催。
无
其他无
〔唐朝〕 方干
舉目豈知新智慧,存思便是小天台。 偶嘗嘉果求枝去,因問名花寄種來。 春物誘才歸健筆,夜歌牽醉入叢杯。 此中難遇逍遙事,計日應爲印綬催。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深居白雲穴,靜注赤松經。 往往龍潭上,焚香禮斗星。
酒痕衣上雜莓苔,猶憶紅螺一兩杯。 正被遶籬荒菊笑,日斜還有白衣來。
懷君勞我寫詩情,窣窣陰風有鬼聽。 縣宰不仁工部餓,酒家無識翰林醒。 眼昏經史天何在,心盡英雄國未寧。 好向賢侯話吟侶,莫教辜負少微星。
青溪逐水薫漁樵,策杖褰衣屢驀橋。 鳥坐春池雙影近,人呼幽谷兩聲遥。 祥煙五色飛仙電,瑞草千藂(叢)間藥苗。 河畔曲肱而取飲,嫌煩且棄樹中瓢。 ([一]以上詩凡六寫本,其原編號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卷末多《題隱士詠》一首,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學生劉文端寫記」一行。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僅存第一首,不校。 甲卷題作「敦煌古蹟廿詠」,乙卷「廿詠」作「二十詠」。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三]原卷無「向」字,依乙、丙、丁三卷補。 [四]「二」,甲卷作「三」。 [五]「短」下原卷有「見」字,依乙、丙、丁三卷刪。 [六]乙、丙、丁二卷無「矣」字。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八]原卷殘缺處,元用甲、乙、丙、丁四卷補之。 凡校補字,均括以[],如[也自鳴]和以下括弧內均是。 [九]「鼓」,甲、乙兩卷作「轂」。 [一○]「尋」,甲卷作「看」。 [一一]詩題丁卷作「靈巖莫高窟詠」。 [一二]「剎」,原卷作「日」,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三]「指」,甲卷作「至」。 [一四]「甦」字原闕,據甲、乙兩卷補。 丙、丁卷「甦」作「蘇」。 [一五]「走」原作「奏」,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六]「迴」,乙卷作「還」。 [一七]「色」,甲卷作「素」。 [一八]「含」,丁卷作「合」。 [一九]「塞」原作「賽」,依丙、丁卷改。 [二○]詩題丙、丁兩卷標作「瑟瑟監詠」。 [二一]此句甲卷作「爲懸寶蓋髪」。 [二二]甲卷有三處異文:第一句「昔時」作「昔日」,第二句「遺廟」作「唯廟」,第六句「墳傍」作「其傍」。 [二三]「臺」,甲卷作「樓」。 [二四]「坐」原作「作」,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五]「轉」,甲、丙兩卷作「盡」。 )([二六]甲卷有兩處異文,第二句「與此」作「以此」,第三句「一州」作「州縣」。 [二七]「三」原作「一」,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甲、丙、丁三卷補。 [二九]「嫩」原作「嬾」,依丁卷改。 [三○]「新」原作「連」,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散」。 [三二]「王」原作「往」,依丙、丁兩卷改。 [三三]「鴻」,丙、丁兩卷作「虹」。 [三四]「徑」,丙、丁兩卷作「堠」。 [三五]「生」原作「空」,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六]「量」原作「兩」,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七]《題隱士詠》原載丙卷末,兹亦移錄附於後。 )。
秋意西山多,別岑縈左次。 繕亭歷三癸,趾趾鄰什寺。 元化隱靈蹤,始君啓高致。 誅榛養翹楚,鞭草理芳穗。 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 境新耳目換,物遠風塵異。 倚石忘世情,援雲得真意。 嘉林幸勿剪,禪侶欣可庇。 衛法大臣過,佐遊羣英萃。 龍池護清激,虎節到深邃。 徒想嵊頂期,于今沒遺記。
搖曳帆在空,清流順歸風。 詩因鼓吹發,酒爲劒歌雄。 對舞青樓妓,雙鬟白玉童。 行雲且莫去,留醉楚王宮。
老松古柏爭清勁,社稷元勳李文正。 風流千古照人寒,家有白眉聲益振。 十年遊宦落窮山,妾無衣帛日號寒。 只餘凈業磨不去,駸駸筆勢江河寬。 阿戎作詩更難偶,銀鈎仍復規顔柳。 蒼藤千尺練敲冰,萬軸晶熒照窗牖。 明月夜光兩相酬,束笋堆床曾不休。 公家自有嘔心戒,豈容雕琢損天遊。 嗟我無文出月脇,惟有蓬窗堆柿葉。 如何分我三百萬,試掃危言助調燮。
幽屏元無事,沉緜自鮮歡。 脛長猶可截,冠挂豈容彈。 擣藥香塵細,尋書蜜炬殘。 晚来差覺健,風月小庭寛。
春催金谷曉,一望百花齊。 不作遼西夢,從渠著意啼。
夜與影同宿,晝將書共談。 虛凉惟稱暑,陰濕恐生嵐。 眼有思家淚,心懷報國慚。 更須辭命紱,身已住僧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