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詠門上畫松上元王杜三相公

〔唐朝〕 錢起

昔聞生澗底,今見起毫端。 衆草此時沒,何人知歲寒。 豈能裨棟宇,且欲出門闌。 只在丹青筆,凌雲也不難。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送李評事遊越

    未習風塵事,初爲吳越遊。 露沾湖草晚,日照海山秋。 梅市門何在,蘭亭水尚流。 西陵待潮處,知汝不勝愁。

    張籍 唐宋诗
  • 樂府古題序 古築城曲五解 五

    築城安敢煩,願聽丁一言。 請築鴻臚寺,兼愁虜出關。

    元稹 唐宋诗
  • 病入新正

    枕上驚新歲,花前念舊歡。 是身老所逼,非意病相干。 風月情猶在,杯觴興漸闌。 便休心未伏,更試一春看。

    白居易 唐宋诗
  • 送僧歸山

    楚俗翻花自送迎,密人來往豈知情。 夜行獨自寒山寺,雪徑泠泠金錫聲。

    劉言史 唐宋诗
  • 絕句 十六

    朝遊北越暮蒼梧,袖裏青虵膽氣麤。 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呂巖 唐宋诗
  • 漁父詞一十八首 鍊質

    運本還元於此尋,周流金鼎虎龍吟。 身不老,俗難侵,貌返童顏骨變金。

    呂巖 唐宋诗
  • 謁金門 三

    空相憶,無記得傳消息。 天上嫦娥人不識,寄書何處覓。 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君書跡。 滿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

    韋莊 唐宋诗
  • 敦煌廿詠(並序) [附]題隱士詠[三七]

    青溪逐水薫漁樵,策杖褰衣屢驀橋。 鳥坐春池雙影近,人呼幽谷兩聲遥。 祥煙五色飛仙電,瑞草千藂(叢)間藥苗。 河畔曲肱而取飲,嫌煩且棄樹中瓢。 ([一]以上詩凡六寫本,其原編號及校次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 卷末多《題隱士詠》一首,幷有「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廿日學生劉文端寫記」一行。 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僅存第一首,不校。 甲卷題作「敦煌古蹟廿詠」,乙卷「廿詠」作「二十詠」。 [二]「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三]原卷無「向」字,依乙、丙、丁三卷補。 [四]「二」,甲卷作「三」。 [五]「短」下原卷有「見」字,依乙、丙、丁三卷刪。 [六]乙、丙、丁二卷無「矣」字。 [七]「三危」,甲、乙、丁三卷作「峗山」。 [八]原卷殘缺處,元用甲、乙、丙、丁四卷補之。 凡校補字,均括以[],如[也自鳴]和以下括弧內均是。 [九]「鼓」,甲、乙兩卷作「轂」。 [一○]「尋」,甲卷作「看」。 [一一]詩題丁卷作「靈巖莫高窟詠」。 [一二]「剎」,原卷作「日」,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三]「指」,甲卷作「至」。 [一四]「甦」字原闕,據甲、乙兩卷補。 丙、丁卷「甦」作「蘇」。 [一五]「走」原作「奏」,依甲、乙、丙、丁四卷改。 [一六]「迴」,乙卷作「還」。 [一七]「色」,甲卷作「素」。 [一八]「含」,丁卷作「合」。 [一九]「塞」原作「賽」,依丙、丁卷改。 [二○]詩題丙、丁兩卷標作「瑟瑟監詠」。 [二一]此句甲卷作「爲懸寶蓋髪」。 [二二]甲卷有三處異文:第一句「昔時」作「昔日」,第二句「遺廟」作「唯廟」,第六句「墳傍」作「其傍」。 [二三]「臺」,甲卷作「樓」。 [二四]「坐」原作「作」,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五]「轉」,甲、丙兩卷作「盡」。 )([二六]甲卷有兩處異文,第二句「與此」作「以此」,第三句「一州」作「州縣」。 [二七]「三」原作「一」,依甲、丙、丁三卷改。 [二八]「春渌苔生」四字原缺,依甲、丙、丁三卷補。 [二九]「嫩」原作「嬾」,依丁卷改。 [三○]「新」原作「連」,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一]「弄」,甲、丙、丁三卷作「散」。 [三二]「王」原作「往」,依丙、丁兩卷改。 [三三]「鴻」,丙、丁兩卷作「虹」。 [三四]「徑」,丙、丁兩卷作「堠」。 [三五]「生」原作「空」,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六]「量」原作「兩」,依甲、丙、丁三卷改。 [三七]《題隱士詠》原載丙卷末,兹亦移錄附於後。 )。

    敦煌人作品[一] 唐宋诗
  • 古風 二十七

    燕趙有秀色,綺樓青雲端。 眉目豔皎月,一笑傾城歡。 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風寒。 纖手怨玉琴,清晨起長歎。 焉得偶君子,共乘雙飛鸞。

    李白 唐宋诗
  • 頌古一百則 其四三

    斫斷老葛藤,打破狐窠窟。 豹披霧而變文,龍乘雷而換骨。 咄,起滅紛紛是何物。

    釋正覺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