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問政山

〔唐朝〕 黃台

千尋練帶新安水,萬仞花屏問政山。 自少雲霞居物外,不多塵土到人間。 壺懸仙島吞舟(一作「丹」)罷,椀浸星宮沉(一作「咒」)水閑。 寶籙篋(一作「匣」)垂金絛(一作「縷」)帶,絳囊絳鎻玉連環。 靜張棋勢(一作「局」)鋪還打,默考仙經補又刪。 床並葛鞋寒兔伏,窗橫檉几老龍跧。 溪童乞火朝敲竹,山鬼聽琴夜撼閂。 草暗碧潭思句曲,松昏紫氣度[函](深)(據《苕》改)關。 龜成[錢](淺)(據《苕》改),甲毛猶綠,鶴化幽(一作「黳」)翎頂更殷(一作「丹」)。 阮洞神仙分藥去,蔡家兄弟寄書還。 黃精苗倒眠青鹿,紅杏枝低掛白鷴。 容易煑茶(一作「銀」)供客用,辛勤栽果與猿攀。 常尋靈穴通三島(一作「楚」),擬過流沙化百蠻。 新隱漸開(一作「聞」)侵月窟,舊林(一作「鄰」)猶悅(一作「說」)枕沙灣。 手疏俗禮慵非傲,肘護(一作「後」)靈方臂(一作「秘」)不慳。 海上使頻青鳥黠,篋中藏久白驢頑。 笻枝健杖(一作「拄」)菖蒲節,筍櫛高簪玳瑁斑。 花氣薰心香馥馥,澗聲聆耳泠(一作「響」)潺潺。 高墳自掩浮生骨,短晷難窮(一作「凋」)不死顏。 早晚重逢蕭塢客,願隨芝蓋出塵寰。 (見《增修詩話總龜》卷十五。 注一作者爲《苕溪漁隱叢詩後集》卷三十八之異文)(按:《苕溪漁隱叢話》錄本詩各句次第,與《詩話總龜》有較大不同。 茲錄其各聯韻脚以存其次第:「山」、「間」、「閑」、「關」、「丹」、「還」、「斑」、「灣」、「鷴」、「頑」、「慳」、「環」、「蠻」、「攀」、「刪」、「跧」、「閂」、「潺」、「顏」、「寰」。 又按:《增修詩話總龜》云:「歙州問政山聶道士所居,嘗有人陟險攀蘿至絕壁,於巖下嵌空處見題詩一首,雖苔蘚昏蝕,而文尚可辨,題云黃台詞,不知台何人也。 〖下錄詩,略。 〗台,國初時任屯田員外郎。 世有全篇。 」《苕溪漁隱叢話》亦以台爲「國初」人。 二本差異甚大,當一錄自石刻,一即「世有全篇」之什。 厲鶚《宋詩紀事》卷二收入本詩。 然詳繹本詩及有關記載,此詩應爲唐末任鍾傳從事之黃台所作爲是。 主要證據有:一、宋初之黃台,除《總龜》所云外,無他事迹可考。 二、問政山在歙州城外十許里,其地唐末適爲鍾傳所奄有。 黃台爲傳從事,具備作詩刻石之條件。 三、宋初避太祖諱,「殷」字亦諱,如殷全義即更名湯悅,而石刻詩中尚有「殷」字,世傳之本始易爲「丹」字,知非)(宋初人作。 四、胡仔、厲鶚均謂此詩系詠問政先生聶師道之作。 師道事詳《苕溪漁隱叢話》引山谷詩、《方輿勝覽》、《十國春秋》,爲唐末至楊吳初年人,與黃台適同時。 而問政山名或謂始於師道。 則非。 胡仔及閔嗣麟《黃山志定本》卷六均謂山名始于德晦。 德晦爲邵孫,約大和會昌間人。 )。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送徐秀才遊吳國

    西江東注急,孤櫂若流星。 風浪相隨白,雲中獨過青。 他時誰共說,此路我曾經。 好向吳朝看,衣冠盡漢庭。

    齊己 唐宋诗
  • 山居詩 其一五

    塵網休重織是非,冥心何不合玄微。 莊周夢裏多迷旨,惠子漁中少見機。 拶路古松和凍折,盤空枯葉带霜飛。 一言可達知音者,還得從吾此路歸。

    釋延壽 唐宋诗
  •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其三五五

    無心之心,妙超古今。 無相之相,不存情量。 葉落木而秋開,月度山而潮上。 柳絮之風隨,葵華之日向。

    釋正覺 唐宋诗
  • 倅車送海棠

    瘴雨蠻煙西復東,海棠嶺下占春風。 清肌本自同梅潔,暈臉應知是酒紅。 澹著燕脂春未透,半勻胡粉日初烘。 此花不與凡花並,桃李休矜造化工。

    張九成 唐宋诗
  • 登道觀

    蒼髯野褐予甚古,蘿月桂風誰爲貧。 當戶蛟龍森漢柏,隔江雞犬隠秦人。 好山如畫能留客,寶鼎藏丹不計春。 更上高亭問玄鶴,莫教詩眼有纖塵。

    張浚 唐宋诗
  • 文宣王及其弟子贊 其六四

    多能鄙事,聖人曲意。 惟其知之,是以不試。 宗魯雖友,弔必以義。 尚師嘉言,祀亦罔替。

    宋高宗 唐宋诗
  • 寓天台水南四首 其四

    夔皋不著書,周召不决科。 端坐廟堂上,四海臻泰和。 此道固如是,後來文藝多。 嗒然空山中,獨抱明良歌。

    林憲 唐宋诗
  • 次韵張子儀倉司展翠亭

    官事常忙心自閒,故應拄笏爲西山。 舉頭但覺來風月,著足何妨涉闠闤。 振廩功成聊共醉,追鋒詔下合俱還。 須知蒼翠看無盡,輸我巖居晝掩關。

    韓元吉 唐宋诗
  • 自臨州還題杉嶺舖

    自西徂東三百里,還閩入浙半月期。 人生奔走遽如許,世路險夷當自知。 造化密移真戲爾,富貴時來則爲之。 盱盱睢睢亦何益,磊磊落落真大奇。

    李呂 唐宋诗
  • 和樂天爲張建封侍兒盼盼作仍繼五篇 其四

    黄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四五枝。 池塹臺傾何足怪,雍門彈處不須悲。

    姜特立 唐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