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方行第一程,看來已覺此身輕。 若還歸到湖山裏,何啻乘雲上玉清。
无
其他无
〔宋朝〕 吳芾
今日方行第一程,看來已覺此身輕。 若還歸到湖山裏,何啻乘雲上玉清。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聖后經綸遠,謀臣計畫多。 受降追漢策,築館許戎和。 俗化烏孫壘,春生積石河。 六龍今出餞,雙鶴願爲歌。
皎皎山頭月欲低,月猒覊愁睡轉迷。 忽覺淚流痕尚在,不知夢裏向誰啼。
高僧居淨域,客子戀皇宮。 試訪毘耶室,旋(《大典》作「施」)遊方丈中。 禪林吹梵響,忍草散香風。 妙說三元(《大典》作「玄」)義,能談不二宗。 色空雙已滅,內外兩緣同。 識盡無生理,乃覺出凡(《大典》作「梵」,《金文最》作「樊」)籠。 (見光緒二年刊高錦榮纂《靈寶縣志》卷八《藝文》下。 又見《金文最》卷七一許安仁大定十六年撰《御題寺重即唐德宗詩碑》(徐俊告)、《永樂大典》卷一三八二三引《洛陽志》〖張忱石告〗)(按:《永樂大典》引《洛陽志》:「御題寺,寺在靈寶南里。 唐寶應元年,德宗以皇子爲天下兵馬元帥,統兵征史朝義過)(之,題詩壁間。 厥後十七年即位,寺僧玄覺詣長安求寺額,詔以御題名之。 」其後又錄無名氏詩云:「解鞍投宿得禪宮,識破浮生萬境空。 夜靜稍□簷外雨,朝來知是葉間風。 」此詩未詳何代何人所作,姑附此。 清畢沅《中州金石記》卷五:「御題寺唐德宗詩碣,大定十六年立,許安仁記幷書,在御碑寺。 額正書云:『御題寺唐德宗天章碑。 』下爲五律詩一首。 知年月人名者,據黃叔璥《中州金石攷》也。 」今按:《縣志》錄此詩原題作《題御碑寺》,然寺名因德宗此詩而得名,詩題顯爲後人追補。 今重爲擬題。 黃叔璥書未見。 碑記,《縣志》亦未收。 有關史事,兩《唐書》、《通鑑》所記甚詳,不具錄。 )。
帝闕開金狄,仙輿下玉京。 建春天上斗,不夜海邊城。 佛火依山出,星榆夾道明。 清塵隨漢蹕,紫氣護軒營。 皓月樓前近,鮮風仗裏經。 煙雲供瑞色,簫鼓獻歡聲。 梵宇千花落,祠光衆雉驚。 宸儀收寶扇,台座冠朝纓。 客守宮門燎,鷄傳徼署更。 皇杯頻矚勸,應爲泰階平。
高蟬蔭嘉木,未省螗斧危。 勇蟲亦何愚,不顧黄雀饑。 癡癡挾彈子,已復露霑衣。 世事無不然,古今同一悲。
徘徊立泉上,誰敢酌寒清。 莫解金鑿落,且聽玉琮琤。
人來認海棠,却訝枝條弱。 嫩蘂不勝春,生怕東風惡。
燕寢追遺事,沈痾歎積年。 未扶鳩杖起,已報鹿車懸。 顯服登三品,榮名謝九遷。 英姿寧復見,歸伴玉臺仙。
湯池潴巉巖,房祠踞穹隆。 向來偕君西,寒雨斜驚風。 虛簷吞山川,悗若困樊籠。 往來三十里,兀兀婦車中。 頸方學縮鼈,眼不到飛鴻。 迄今簿領前,老面潮羞紅。 昨夕縣麻勢,子亦胡能東。 如子亨衢人,不應分我窮。 山靈兩介士,不屑陵原通。 我輩吏塵涴,棖觸肯見容。 高興未渠盡,佳節寧易逢。 調琴家治具,竹堂小窗櫳。 酬酢十客優,庖隸良易供。 登山與聽雨,取醉政自同。 玉友陪從事,共達吾深衷。 逮今彊健時,數近玻璃鍾。 丹杏正媚嫵,柳枝頗昌丰。 古今共陳迹,春事尚匆匆。 此歡不可失,此言儻見從。 對花但忍渴,請看衰病翁。
廣文官舍自蕭然,好事何人與酒錢。 慣伴諸生甘寂寞,倦從獧子醉妖妍。 靜揮綠綺心逾適,渴飲門冬手自煎。 疇昔東山懷雅尚,未須輕鄙笑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