僕奴頗厭穿雲路,老子方欣在眼山。 四面人家高下住,一川烟雨有無間。 時聞鳥語作歌吹,更遣泉聲鳴珮環。 沮洳崎嶇飽諳歷,只餘多病鬢毛斑。
无
其他无
〔宋朝〕 陳天麟
僕奴頗厭穿雲路,老子方欣在眼山。 四面人家高下住,一川烟雨有無間。 時聞鳥語作歌吹,更遣泉聲鳴珮環。 沮洳崎嶇飽諳歷,只餘多病鬢毛斑。
无
其他无
猜你喜欢
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候多。 五營屯北地,萬乘出西河。 單于拜玉璽,天子按琱戈。 振旅汾川曲,秋風橫大歌。
楊柳,楊柳,日暮白沙渡口。 船頭江水茫茫,商人少婦斷腸。 腸斷,腸斷,鷓鴣夜飛失伴。
櫪上浮雲驄,本出吳門中。 發跡來東道,長鳴起北風。 迴鞍拂桂白,赬汗類塵紅。 滅沒徒留影,無因圖漢宮。
寒山寒,冰鎖石。 藏山青,現雪白。 日出照,一時釋。 從茲暖,養老客。
夫妻擬百年,妻即在前死。 男女五六箇,小弱未中使。 衣破無人縫,小者肚露(一作「路」)地。 更娶阿娘來,不肯縫補你。 入戶徒衣食,不肯知家事。 合鬪遺啾唧,阿娘嗔兒子。 家內既不和,靈神(張將二字互乙)不歡喜。 後母即後翁,故故來相值。 [□□□□□],故來尋常事。 欲得家裏知,孤養小兒子。 (以上三十六首皆錄自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二劉復輯《敦煌掇瑣》三○,原件編號爲伯三四一八。 據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卷五參校。 張氏另參用了伯三七二四、斯六○三二及蘇二八五二卷點校。 )(按:劉復《敦煌掇瑣》目錄謂此卷卷殘,抄出者共五十二首。 童養年輯《全唐詩續補遺》卷二據以選錄十首。 今將童氏未錄者全部錄出,合計共得詩四十二首,不及劉氏所言之數,因篇章分合不同之故耳。 又劉氏於末首眉批:「原本似未寫完。 」然細審詩意及押韻,似第十七句脫去,全詩已抄完。 原卷首殘尾不殘。 按:上錄伯三四一八、伯三七二四、伯六○三二等三卷所錄五言詩,原皆不題作者。 張錫厚考爲王梵志作。 然此組詩內容與王梵志詩有較大不同,是否即王梵志作,尚可討論。 今姑從張說,錄存於王詩之末,以俟考詳。 )。
洲渚遞縈映,樹石相因依。
心如頑石忘榮辱,身似孤雲任去留。 酒甕飯囊君勿誚,也勝滿腹貯閑愁。
綠源去未窮,夾岸樹濛濛。 弱蔓低侵水,殘芳不隠叢。 浣衣思越婦,折笋擬江童。 薄暮迴船處,潭魚動鏡中。
出處誠吾事,園林正及時。 乾坤身老大,兄弟日追隨。 生死真譚笑,過逢類別離。 小樓今夜月,照我淚雙垂。
色香其實無與比,摹寫百端良可嗟。 我今與下語一則,此是梅花非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