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唐宋诗

子進示懷玉詩卷有歸途見懷恨不同遊二詩次韻 其一

〔唐朝〕 趙蕃

望壓大江東,茲峰獨著雄。 潛珍伏其下,神畫隠於中。 舊俗多龐說,因公得髓窮。 從今逢有問,身與到山同。

译文

其他

猜你喜欢

  • 朝陽巖下歌

    朝陽巖下湘水深,朝陽洞口寒泉清。 零陵城郭夾湘岸,巖洞幽奇帶郡城。 荒蕪自古人不見,零陵徒有先賢傳。 水石爲娛安可羨,長歌一曲留相勸。

    元結 唐宋诗
  • 古別離二首 一

    水國葉黃時,洞庭霜落夜。 行舟聞商估,宿在楓林下。 此地送君還,茫茫似夢間。 後期知幾日,前路轉多山。 巫峽通湘浦,迢迢隔雲雨。 天晴見海檣,月落聞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難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對汀洲。

    李端 唐宋诗
  • 過杜氏江亭

    上國千餘里,逢春且勝遊。 暫聞新鳥戲,似解旅人愁。 野色吞山盡,江煙襯水流。 村醪須一醉,無恨滯行舟。

    姚合 唐宋诗
  • 哭陷邊許兵馬使

    北風裂地黯邊霜,戰敗桑乾日色黃。 故國暗迴殘士卒,新墳空葬舊衣裳。 散牽細馬嘶青草,任去佳人弔白楊。 除却陰符與兵法,更無一物在儀牀。

    曹唐 唐宋诗
  • 戊辰歲江南感懷

    忽忽動中私,人間何所之。 老過離亂世,生在太平時。 桃李春無主,杉松寺有期。 曾吟子山賦,何啻舊凌遲。

    齊己 唐宋诗
  • 琵琶泓石壁詩刻(按《山西通志》《山右金石記》卷九著錄《》,謂「詩七古一首,見《鳯臺縣志》。」檢《全唐詩》無考卷有權澈五言《題沈黎城》一首。此七古《琵琶泓詩》,蓋未收。)

    咨予白髪年,始佐丹水曲。 夙願解塵組,幸兹洗煩欲。 琵琶翠泓湛且清,屏風畫壁勢相迎。 檉柏颼飀雜風雨,龜龍睗睒游虛明。 北行七里有靈跡,潭中聖字看歷歷。 一符君德應明時,一契吾真誓幽適。 由來此泓□□傳,今夕覩之信可憐。 夷猶頓使宦積薄,日暮濯纓心浩然。 (見乾隆四十八年官刊本《鳯臺縣志》卷十七)(此詩又見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七,詩題作《琵琶泓作幷序》。 詩前有序,錄如次:「予頃嘗秉憲,負譴而遷,才散數奇,屢移邦國。 爰初至止,即聞有兹勝,迨今一游,果覯殊絕。 澄灣納溜,激射成雷,峭壁迴景,周流如畫,嘉木潛鱗,又不可名也。 北去七里復有石潭焉,潭中有聖字,了了可覩,峰巒相屬,宛似屏障。 閒行其中,潛洞幽窟,信爲靈異。 予超然有獨往之意,而賦是詩。 」詩中有二處稍異。 第六句「相迎」作「相適」,疑誤。 第十五句琵琶泓石壁詩刻「宦積」作「宣清」,疑原應作「宦情」。 )(〖1〗《鳯臺縣志》〖姚學甲等纂修〗卷十九《輯錄部》謂:「唐清九壁詩序石刻在琵琶泓,朝議大夫高平郡別駕權澈詞,錢塘縣尉瑯琊王紓書,天寶五載夏五月二十日。 從末行逆讀自序,其秉憲被譴,來佐丹曲,訪兹勝遊,詩字俱佳。 考天寶五載、元宗丙戌。 權澈名,新舊《唐書》俱不載。 權氏,《宰相世系表》及姓族諸書並無其人,或非天水一族也。 郡人王紓,想以瑯琊地望而係之。 」)。

    權澈 唐宋诗
  • 東園池上書所見五首 其二

    春餘池圃似郊村,吏散斜暉半府門。 燕雀不知爭底事,啁啾言語到黄昏。

    宋庠 唐宋诗
  • 喜雨

    秦望山頭雲,昨日鸞鳳舉。 冥冥萬里風,淅淅三更雨。 小臣知君憂,起坐聽檐語。 風力有去來,龍工雜文武。 燈花識我意,一笑相媚嫵。 泥翻早朝路,瀰瀰光欲吐。 鬰然蒼龍闕,佳氣接南畝。 千官次第來,豫色各眉宇。 記事以短篇,不工還自許。

    陳與義 唐宋诗
  • 千石嶺

    晨光挂高嶺,晴色媚遠客。 哀湍吼叢薄,宿霧裊絕壁。 露重薊花紫,風來蓬背白。 迷塗朴渥跳,飲澗於菟跡。 層巔多折木,迮磴有飛石。 不知山幾重,杳杳入叢碧。

    范成大 唐宋诗
  • 昨日絕湖頗危追賦二詩 其一

    平生謾說江湖樂,小遇風濤意不任。 頗眩雲山相俯仰,却憐水鳥恣浮沈。 神遊險向冤魂語,笑傲强爲洛下吟。 頼是初謀壯維楫,不然何地覓壺金。

    趙蕃 唐宋诗